|
□陈文
最近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甚至大大超过了电视剧的收视率,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有的网友们则开始疯狂地搜寻这些远离都市的美食:比如片中提到的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云南松茸……有网友幽默地“抱怨”:“晚上看到流口水,差点扑到电视机上舔屏幕”,“在淘宝上大买特买,一不小心花了千把块。” 其实与食品相关的片子也有很多,为什么只有这部大火呢?细细回想,这部《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满汉全席,没有国宴大餐,更多的是那些背靠黄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们的生活,片中大部分菜肴都是出现在家庭的饭桌或小吃摊上,很少出现装饰精美、堆金砌玉的大饭店的旋转餐桌上。没有某某菜系大师和专家的夸夸其谈,而是耐心地展现细节:一条火腿如何抹盐、一棵竹笋如何被挖出、一个棕子如何包裹,再辅之以温情的故事,处处散发着温情。就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我们对地道的、纯粹的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被重新点燃。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让人感觉意犹未尽,特别是我们山东的代表食物呢?我们潍坊的美味呢?当看到窑洞里做黄米馍馍时升起的袅袅炊烟、歧山县臊子面的流水席上的人群、阿公阿婆耐心地打着宁波水磨年糕,会让你不自觉得向厨房张望,妈妈可能在包着你最爱吃的三鲜馅饺子,老爸可能在偷偷地倒上一小杯老白干,媳妇可能端出了香气扑鼻的炸酱面,老公可能在笨手笨脚地洗碗。如果厨房里冷冷清清的,而这时肚子因为看了过多的地方美食而发出了严重的抗议,可能是舌头厌倦了饭店里浓重的高汤、用得麻木的味精、让人心疑的油花,这时的你也许会不由自主地移动脚步,也到厨房里一试身手。 如果做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就拿起电话来求救吧。怎么挑新鲜的大肠、米要泡多久、先放葱还是先放蒜,老爸老妈都会耐心地解答。实在不行,就腆着脸皮跟老妈说想吃地道的鸡鸭和乐了,老妈可能在电话那边抱怨两句:怎么突然想吃这个,粗面条上哪里去弄啊?但是当你周末赶回家,一进门,可能就听到大锅在厨房里欢乐地冒泡,里面躺着两只香喷喷的鸡架和鸭架。 舌尖上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生活,是我们平静的生活、朴实的情感、每一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核心价值,希望这种温暖的回忆和怀念不仅仅只存在于纪录片上,而更多地走进我们的内心,回归我们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