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打心眼里拥护的村支书 |
——记峡山区岞山街道东夏湾村党支部书记于遵森 |
|
□本报记者 马林峰 通讯员 任其宗 刘振军 2006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就在这一年,峡山区岞山街道东夏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遵森的心脏病不时发作。村民们都发现,无论开村民大会、下地指导生产,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药丸。人们留心观察,他的一只手经常揣在胸部,越来越多地用手按着不时作痛的胸口。老伴劝他:“我怕你的身体吃不消啊,还要把命拼上?”他淡淡一笑:“怕什么,怕就不是共产党员。党培养我好几十年,为党干好工作是我的本职!” 接下来的日子,他每天拖着病痛的身子,奔波在建设工地、部门,抓进度,谈项目。接连不断的熬夜,严重透支的心力,于遵森有些挡不住了。老伴多次催促他去医院检查,可他总是说等忙完这阵子再去。 老伴哭着苦苦哀求他:“不能拖了,早点动手术吧!”2006年秋天,于遵森在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说,多亏早来了一步。 他说:“既然我当了村支书,就要为村民着想。关键时刻,就要有担当!”每次骑着摩托车奔跑在田间地头,他都紧握车把,以坚强的信念击垮病痛的折磨。每次入户走访,他都面带微笑,把党的政策宣传透彻。 从1979年到现在,每次举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于遵森都以满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可谓罕见。 1942年出生的于遵森是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级劳动模范,33年来,东夏湾村里没有发生一起刑事、违法案件,20年没有发生一起计划外生育现象,没有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上访投诉事件。全村老幼和睦、邻里和谐,村风淳朴、村容整洁,堪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群众的信任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也是我最大的工作动力!” 东夏湾村树木茂密,稍往深处还会看到许多两人合抱之木,九条齐整的街道,两旁的柿子树、玉兰树郁郁葱葱,村民爱惜树木就像守护自己的后花园。 这里的农户十分讲究整洁,门前种植蔬菜、各种花卉,舒适宽敞的院落散落在太祖河边、绿树丛中。不管你什么时候走进任何一个家庭,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景象: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这里的民风淳朴,村民与人相见总是笑脸相迎,礼貌相待,不摸牌赌博,不打架斗殴,处处可感受到市级文明村的风范。 “当村支书就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于遵森常说的话。原来的东夏湾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收入低,青壮年劳力多在外打工,群众用水只能从邻村搭伙,他下定决心,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逐步解决这些难题。 要彻底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必须先要筹集资金。由于村里经济基础薄弱,于遵森跑上跑下不辞辛苦多方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对村内所有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硬化,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接下来,修排水沟、安装路灯、安装自来水管道、电网改造、建了5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的村级活动场所。全村达到了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数字电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景象呼之已出。 由于常年劳累,再加上心脏病这颗“定时炸弹”时有发作,于遵森经常倒在工地现场,被大家扶起后,继续干。群众看在眼里,心疼地说:“你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又动过手术,就歇着点儿,让他们多干点儿吧。”而他说:“大家对我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一点都不感到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为了提高村民的收入,村里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带动村里种植业发展,于遵森每天起早贪黑,马不停蹄。现在农业园区已成规模,村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没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于遵森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大集体”解除了“小家庭”的后顾之忧。于遵森一直坚持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他多次外出跑化肥厂、种子公司采购化肥种子,联系农机做到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施水,帮助农民增收。村民陈建英对记者说:“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于书记!” 于遵森说,要把群众当成自家人,不要当成外人。他推出了村干部陪同服务和代理服务制度,帮群众解决办事难的问题。在青岛打工的村民于桂卿急着办出生证,当天赶回村里,于遵森安排村委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于桂卿去办理,不到一天就办完了。村里一村民因生病,要办独生子女计生补贴,打电话找到于遵森,他二话没说拿着书面证件亲自帮助办好了手续,解决了这户人家的燃眉之急。 有一户村民因做饭引发失火,于遵森听到呼救后,第一个到达现场冲进火中把人和贵重物品抢救出来,未造成人员伤亡,并多次跑市里帮助解决了理赔。他当年自己拿出近千元帮助特困户渡过难关。哪里有险情、有纠纷,他都是带领村“两委”干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就地解决问题。 去年夏天的一天晚上11点多,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于遵森当时虽然正感冒发烧,却仍像往常一样,淌着没膝盖的水查看汛情,当他巡查到一村民门口时,从墙外看到院里的水很深并向屋里灌,当时这户家庭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只有一个80岁的老人在家,他爬墙进去,把老人转移走,避免意外发生。过后老人带儿子来表示感谢,老人说:“你比儿子还好,真是个热心人。” 于遵森坚定信念要做一个党的好干部,村里老百姓的好支书。他的确做到了,30多年来,从没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他为群众办事只为奉献、不图回报。每年为群众解决困难一百多起,有很多群众打心眼里过意不去,给于遵森送去总价值不下几千元的烟酒、营养品等,他都一一婉言谢绝。 他说:“大家选我当这个支部书记,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支持我的工作,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老少爷们服务,为全村服务。”朴实的话语里透着于遵森一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心。群众被于遵森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都说:“他真是我们的好支书,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党员干部不吃亏谁吃亏?群众做到的我必须首先做到。” “要求群众做到的,我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是原则问题,决不能谋私利。”于遵森说。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是他的一贯作风,只要是为群众服务的事情,他总是身先士卒,勇作表率,首先做到。只要群众不做的,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他坚决不做。 有一年,于遵森的儿媳妇避孕措施失败而怀孕了,老伴和儿媳妇坚持要生下来。于遵森知道后先找妇女主任做儿媳妇的工作,儿媳妇就是不听,于遵森非常恼火,直接找儿媳妇做工作,硬着头皮同儿媳妇交锋,直接摊牌说:“想生下来是不可能的。”最后,儿媳妇去做了人流手术。 “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让群众吃一点亏。”于遵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年,村里规划建房,按照规定是选好址后所有房户抓阄,结果有一组的规划房址中包括一个大湾,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填平,既花钱又费力,建房户都不想要。看到这幅场景,于遵森马上说道:“这个地方我要了,其他地方你们几个户要。”村里规划建房选址问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群众们也都分到了自己满意的宅基地。于遵森看到老伴似乎有一点不乐意,就笑着做老伴的工作,说咱是党员干部,咱不吃亏谁吃亏。老伴的工作做好了,于遵森在村里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有一户村民借别人的名义申请建新房并送去礼金,于遵森知道后立即找到该村民,退还礼金并跟他讲了村里的规定:只能一户一宅,违犯规定的事不能干。最后该村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改正。 东夏湾村建设项目多,于遵森带领村“两委”干部做好工作,但从未吃过一次请、收过一份礼,在招标和施工中始终保证了公平、公开、公正。 “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里拥护!” 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挑战中科学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卓有成效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于遵森紧紧把握新时期党建工作主旋律,认真唱好新时代党建主题歌,切实谱好新农村党建主题曲,既做到了“眼望星空”,又做到了“脚接地气”。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于遵森的带领下,东夏湾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既坚持自我加压,又做到强筋壮骨,更注重提速落实,创先争优。他十分注重对农村党员的培训教育,在管理考核上下功夫,激发党员谋事干事激情。 “办事必须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于遵森说,他坚持发扬基层民主,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达到公平、公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像房屋规划、财务开支等,始终坚持原则,通过村民大会,由群众决定,村“两委”负责实施。东夏湾村通过每年召开4至6次村民大会,达到群众满意了、气顺了,工作好干了、落实了。 为做到上情下达,使上级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实,于遵森为群众办事做到“五个办”:即群众急需的“马上办”、对群众反映久拖不决的事“主动办”、对不公开需侧面解决的“上门办”、对新事特事创新思维“积极办”、对一些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公开办”。全面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村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同时对党员和村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有力促进了农村文明建设,在全村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的良好风气。 村民于光水说:“党的政策好,干部的作风也好。要是基层干部都像于书记这样,群众就省心了。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里拥护。”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于遵森有的只是一颗爱民、为民、亲民之心,做的只是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无数“了不起”的小事、实事、好事,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