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美赛事接二连三起波澜 “选美”选不出大众认可的美女 |
选美进入“审丑时代”? |
|
|
选美赛事接二连三掀起波澜,先是国际小姐重庆赛区的前三强被炮轰,而后环球比基尼小姐山东赛区三甲同遭狂批。没想到,7月17日晚环球小姐海南赛区结果出炉,更引来“选美进入‘审丑’时代”的质疑。 尽管许多选美都在标榜“内在美”,不过外在美确实是选美比赛的必备条件。可佳丽们都哪儿去了?为何选美比赛突然选不出大众认可的美女? 曾经,选美吸引过众多美女 在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强调着刻板的“男女平等”,女性展现外在美被深深地压抑着。所以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选美其实是一场重新发现与庆祝女性气质的狂欢。 尽管1987年的长沙“潇湘女青春美大赛”、1988年的“北京青春风采大赛”和“上海姑娘比赛”都相继被有关部门叫停;尽管1993年,北大女生高菁的一篇《北大女生拒绝选美》轰动一时;尽管全国妇联公开对选美表示反对;尽管选美被认为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的东西;尽管在2003年以前中国的所有选美活动都不公开叫“选美”,而是被冠以“广告之星”、“青春风采”之类的名称;但是,选美活动真的火爆,吸引到许多高素质的真美女参加。 看看报名人数:“首届北京小姐竞选”1300多人;“北京首届青春女子风采大奖赛”842人;天津“月季小姐”600多人;上海“礼仪公关小姐”700多人;“蓉城小姐”500多人;“南京小姐”1308人;北京“十佳礼仪小姐”2300人…… 而1993年的“首届北京小姐竞选”中45%以上的报名者学历都在大专以上,1988年的“北京首届青春女子风采大奖赛”的报名者有学生、有教师、有医务工作者,也有科技工作者。南方也一样,“南京小姐”报名者中34%以上有大专学历。一直到2001年,一个广告模特比赛在北大设了报名点,一下午就上百名北大女生报名。 在那个时代,选美比赛迫于压力不能叫“选美”,也只能声称自己选的是“内在美”,却吸引到许多真美女的参加,事实上不太美的女性也都被刷下去了。这也被一些人视作“思想解放”的政治符号,在保守与开放之间,选美被赋予了政治和文化意义。 2003年被称作“中国选美元年”,这一年开始,选美活动在中国冲破最后一层面纱,开始堂堂正正地就叫“选美”。标志性事件是,世界小姐的总决赛移师中国三亚,“中国小姐”关琦在闪光灯下得到第三名,并被授予“亚洲美皇后”的称号。关琦很快名利双收,赢得许多广告代言。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李冰、卓灵、吴英娜等人都相继赢得过“世界小姐”和“环球小姐”的名次,这被解读为这些在西方国家日落西山的选美赛事想要叩开中国市场的示好信号。而李冰等人也都在媒体上赚足了曝光率,频频被褒扬“为国争光”。 2007年在海南三亚,“中国小姐”张梓琳问鼎“世界小姐”桂冠,这也是中国选美的巅峰时刻。翌年,许多报名“世界小姐”比赛的女孩都坦言张梓琳是目标。不过其实这时,选美在中国已经日渐式微。张梓琳似乎不是一个新的起点,而是最后的辉煌。 总之,2000到2007这几年,选美既有关“民族自豪感”,又有关“荷包满满”。 如今,通过选美再难得名得利 原因一:大型选美没了全国电视直播,就失去关注度 选美其实离不开电视。当电视媒体将选美的赛况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一个比赛才有了民众基础,才会生动起来。 政策限制:许多有国外机构参与的大型选美比赛其实得不到广电总局的批准,所以无缘电视呈现。像是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这样的选美盛事上一次全国范围的直播还是2006年。而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尽管能够在广东卫视播出,可也不是直播。CCTV模特大赛虽然背靠中央台这颗大树,可这两年也是以录播的形式在非黄金时间呈现。 收视率限制:选美比赛的收视率其实并不好。2007年的CCTV模特大赛在当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黄金时段播出,却因为收视率差而备受诟病。也不止中国如此,美国NBC转播的2011年环球小姐大赛总决赛的收视率也很低,比上一年下跌了16%。的确,选美有美人看,有泳装看,可还是不够刺激。掌握着遥控器的女性观众群体更爱看“超女快男”这样的真人秀。而宅男们也可以在电脑上花痴自己的“女神”,没必要看选美。电视台也没动力去参与直播报道了。 原因二:各种选美太多太滥,少有赞助商,所以奖金少,甚至沦为“黑幕游戏” 现在,中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选美比赛,特点是规模小,无规划、组织乱。而这些比赛自然除了奖金而外为选手提供不了什么成名机会,也没有什么前期培训、后期培养。它们也渐渐找不到赞助商了,所以也没什么丰厚的奖金。还有的比赛干脆就是皮包公司做的,甚至涉嫌骗财骗色。而为了得到赞助费,一些主办方也主动“卖奖”,选美成了有钱人的游戏。 国际小姐重庆赛区这样的比赛其实也不那么“国际”,也很山寨。这种比赛在地方就是层层承包,世界选美机构先将赛事的中国赛区主办权“卖”给某家公司,然后这家公司再将广东赛区、上海赛区等分赛区的主办权“卖”给其他公司。这些承办公司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操办选美赛事的成熟经验,冲着盈利的根本目的,他们很可能将打着“世”级选美的名号,却将比赛草草操办了之。所以山东佳丽们的泳衣才会出现令人尴尬的“激凸”,那都是服装、灯光所致。不专业的比赛中,参赛者妆容、服装又能有什么好的指导呢? 所以,如今想靠选美一举成名,太难了。 “真美女”远离选美,自然结果“雷人” 现在的美女可以去“相亲”,可以去当“车模”,成名途径多。 马诺靠着相亲节目一举成名,不仅客串影视剧,连专辑也出了;肯露的干露露频繁出席各大车展,酬劳不菲;最近,一名北影的学生也被包装成了卖包子的聋哑人,以“包子西施”的名号迅速闻名……而像是“快女”、“东方天使”等等选秀节目更是为许多美女打开了一扇窗,一个卫星电视台可比那些泛滥的选美机构要有资源和有影响力得多。 看看每年艺考季北影、中戏、中国传媒大学校门外的“盛况”,就知道美女们太多了。但是,在内地,选美这条路径对美女们而言,实在吸引力不大,因为回报低,投资也不少。所以,选美频繁被“批丑”的根源就在于参加选美比赛的真美女越来越少。 国际小姐重庆比赛海选只有几十人参加,而其中一家协办单位为了帮组委会提升人气,一口气推荐了40名选手。业内人士也通过观察发现,真正的美女在离开选美。选美在中国从兴起到落寞,可谓和时代气息相扣。不过,也正应了一个道理,很多东西越是压抑,越是反噬。放开了,反而人们就没了兴趣。 王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