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通过做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今年,该市倾力为民办好的实事包括了低保补助、教育、医疗、交通、农村集中供水、城乡环卫一体化等九个方面,面面都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百姓“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最近,家住青州城区益王府路附近的王建国老人发现,道路两旁的非机动车通道变成了红色。经过咨询,王大爷才知道原来这是专门为自行车、电动车准备的专用车道,比以前的柏油路更富弹性,骑车更省力。这只是该市改造提升城市道路的成果之一。今年以来,该市继续实施沿街“穿衣戴帽”工程,对城区15条市政道路、背街小巷进行了改造、提升,投资1000万元新增大容量双燃料新型公交车40台,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300个,增加公共自行车7000辆,居民出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此外,还将改造提升3条城乡主干道,建设镇村道路173条,总计379.3公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方便沿线群众生产生活。 同时,该市从建设示范村入手全力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让“黄马甲”走进乡村,让环保理念影响城乡居民,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城市和乡村同时展开。在乡村,将镇区及周边、水源地、风景区等列入统一处理区,将平原偏远乡村,山区乡镇等列入分类减量区,推行以村或户为单位垃圾就地分类减量。目前,全市60%的村庄都已经行动起来,新上垃圾箱1115个,修建垃圾池431个,雇佣保洁员628名,建设垃圾中转站15座,初步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解决了农村垃圾围村难题。在城区,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将清扫重心向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居民小区转移,并不断强化责任落实,主次干道和托管区域的环境卫生有了极大改善,清运工作更加及时,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在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中,该市还注重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发展成果。不断完善农村重大疾病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门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50%和75%以上,报销封顶线也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340元,月人均补差提高到205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1800元提高到2000元,月人均补差提高到105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和2200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制度,每人每月发放基本生活费600元,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强力保障。 记者潘来奎 通讯员刘芳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