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荷花飘香
与书相伴品幸福
风吹过麦田
特别的一天
江城
水文明的崩溃
2012年08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吹过麦田
——读龙应台的《目送》



  ◎郭玉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一段龙应台写在一篇《目送》文章里的话,其实这也正是龙应台对她的散文集子《目送》的主题所定的情感基调。
  《目送》是一本作家龙应台用饱含深情幽微的笔调写出的散文集子,在这本集子的序里,作者说它是献给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作为华人世界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着万丈豪气,譬如之前我曾看过她的另一篇让人振聋发聩的针砭时弊的杂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在她的笔下,面对当时台湾环保污染产生的一系列危害社会的问题,龙应台给予了寒气逼人的批评。而在《目送》里,她的每一篇散文却让我读来温柔婉转,犹如风吹过麦田的感觉。
  《十七岁》是她写给儿子华飞的一篇散文,读来很为她的母爱柔情所感动,为她牵挂儿子的思念而感染。《十七岁》写自己到剑桥演讲,儿子华飞从德国飞来相会,在去机场接儿子的情景:“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等候一辆来自机场的巴士,里头载着自己十七岁的孩子,挺幸福。”从这一句话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在母爱世界里所流露出的纯真自然的喜悦,无半分矫情。而在另一个片段里写见到儿子:“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棱角分明。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有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爱子绵绵的情感如溪水一样在她的笔端柔缓淌出来。读这样的句子,再冰冷的心肠也会被立即融化,有谁能拒绝血浓于水的亲情骨肉纽带呢?
  龙应台的亲情文字不仅彰现出温柔婉转,更有难以言说的深沉贯穿在其间。《共老》一文里她写到兄弟手足之间的情谊,是这样下笔的:“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枝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我想这世间,在我所读过的描写手足关系的文章,再没有比这样的比喻兄弟姊妹的关系更妥帖的让人足以安慰的了。
  《目送》一共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从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渗透着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不舍,决然虚无之间的参悟。在她深沉,忧伤,美丽的笔调下,《目送》道尽作者个人亲情世界的沧桑呢喃。
  龙应台说,所有亲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我在读了《目送》里所有文章后,倒希望这幽微的文笔能如风吹过麦田一样,从此吹醒我对亲情一路一路的体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