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奎文区总部经济发展大幕开启重点商务楼宇发展研讨会在中天下·潍坊国际顺利召开
《潍坊市重点产业项目投资激励政策》解读
2012年09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刘东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中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贯彻执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首要举措。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之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是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经济发展主要靠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环境等物质要素驱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果不改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为继,社会矛盾将难以调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减少对劳动力、资源能源等传统经济要素的过度依赖,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重要突破,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但是在研发强度、人才队伍、对外技术依存度、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科技进步贡献率、创新机制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世情、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
  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抢占经济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技术引进只能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是买不来的。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最大瓶颈。实施创新驱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技术瓶颈,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重大需求。一是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部署,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结合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二是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空天技术等一批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科学前沿技术;三是切实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保障,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四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驱动的生力军。考察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一个国家的强盛,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批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运用和商业化,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体已经成为共识。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建立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二是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更多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主品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四是加大对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共同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各具特色、开放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而国家创新体系的根基,在于培育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开放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充分利用地市级以上城市富集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科研资源和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创新型城市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带动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把高新区建成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发达、新兴业态兴旺的创新区,成为促进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龙头”;三是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整合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建设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特色产业基地;四是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出发,支持研发机构强强联合,鼓励建立行业技术联盟,协同推进,共同攻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科技问题。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一是坚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大力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园区等研发基地建设,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和重大创新项目建设,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和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二是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从海外引进高级研发人才、管理人才、金融人才和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创业人才,特别是引进一批有成果、有技术、有项目,能够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三是最大限度盘活存量人才资源,出台人才向经济建设一线流动的引导政策,围绕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积极引导和选派各级各类人才充实到企业、农村等基层一线,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向企业集聚;四是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做到贡献与回报相适应,容忍失败,进一步打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潍坊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