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行业十年之久 舞台渐远光环隐退 |
潍坊“四大司仪”今安在? |
|
|
他们见证了无数潍坊人幸福婚姻的启航,也见证了潍坊婚庆行业的起步和发展成熟。 由他们开始,司仪超越摄像,成为婚庆的主角,也成为一种固定职业,明码标价,身价随着市场的发展扶摇直上。 如今,全潍坊操此业者已超500人,仅潍坊城区,也有200人。80后、90后新人辈出,活跃于趋于浪漫豪华的现代婚礼舞台。 而曾经的行业引领者——潍坊“四大司仪”,光环隐退,身形渐远…… 回首潍坊婚庆行业发展历程,面对当下日益火爆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他们如何处之,作何感想? 又一个婚庆旺季来临之际,《财富周刊》记者通过潍坊喜庆行业协会约齐“四大司仪”,进行了深入访谈—— ■本刊记者 骆雁峰 生于六十年代 火于1998 提到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不得不提。说起潍坊婚庆主持业,“四大司仪”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就像让香港“四大天王”重聚不易一样,把潍坊的“四大司仪”约齐,也不是易事。“四大司仪”之一、潍坊喜庆行业协会会长萧东,也是多次修改时间,才最终定下了“四大司仪”的集体采访。“‘四大司仪’每个人都挺忙的,各有各的事,虽然都是喜庆行业协会的成员,但是想约齐了见面,还得看各自的档期。”萧东说。 9月10日下午,东方路富华商务楼萧东的富华庆典工程有限公司内。萧东、张弘、老虎司仪谭春生、杜志国,“四大司仪”齐了。面对这一婚礼主持界的“超豪华阵容”,关于“四大司仪”的话题,在茶香之中,在烟雾之中,慢慢展开。 “四大司仪”是潍坊婚礼主持界的一个符号,也是一个高标。这个团体的四名成员,均生于六十年代。杜志国生于1963年,年龄最长,老虎司仪谭春生出生于1968年,年龄最小,萧东生于1964年,张弘生于1966年。 潍坊“四大司仪”的产生,源于1998年富华杯首届婚礼主持人大赛。当时,根据比赛的情况,经过层层选拔,由专家们评出了潍坊的“四大司仪”。大赛第一名萧东获得了最佳语言奖、第二名张弘获最佳表演奖、第三名老虎司仪谭春生获最佳创意奖、杜志国获最佳风度奖。至此,“四大司仪”正式诞生,而且从诞生之日,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四大司仪”一直是潍坊婚庆主持圈儿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对于当下各类评选最热衷的“十佳”“十强”“十优”等以十为单位的奖项而言,为何当时潍坊会评出“四大司仪”呢?对此,大家的说法不一。张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会评“四大司仪”,是因为当时香港的“四大天王”红极一时,而且电视当中“四大名捕”也正火热上映,所以“四”是个很热门的字眼。而萧东则认为,除张弘所说的原因,当时由于香港“四大天王”的火爆,潍坊婚礼主持界,坊间也流行着潍坊“四大司仪”的说法,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认定,人员也没有定形,经过比赛确立“四大司仪”很有必要。作为潍坊喜庆行业协会的会长,萧东还从潍坊文化的角度解释了“四大司仪”的原因。他说,在老潍县,婚宴上菜讲究的是四四不断,也就是说,每次上菜,都上四盘,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四盘四盘地上。 其实“四大司仪”为什么诞生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大司仪”诞生了,而且红极一时,开潍坊婚礼主持诸多风气之先。 开创职业格局 身价扶摇直上 “四大司仪”的诞生,在潍坊婚礼主持界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四大司仪”之首萧东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四大司仪”产生之后,首先是确立了婚礼主持人这个职业;其次是倡导了婚礼主持的文明之风。 “四大司仪”之前,婚礼主持人,几乎算不上是一种固定的职业。而“四大司仪”诞生之后,婚礼主持人开始渐渐职业化。 “‘四大司仪’之后,首先是我们有了价位,开始由兼职向专职转变。”杜志国说,“‘四大司仪’诞生之前,婚礼主持都不是婚庆的主角,摄像是主角,有的定个摄像都赠送一次婚礼主持,但是从‘四大司仪’诞生之后,婚礼主持成为婚庆活动的主角,摄像开始变得从属,这从价位上可以看出。” “以前我们都是兼职的,主持一场婚礼也就100块钱。”老虎司仪谭春生说。获评“四大司仪”之后,他们四个人的身价一下子从每场100元涨到了260元,之后又涨到了300元,很快便升至600元,到2004年“四大司仪”的出场费达到了1200元,这个价位一直保持到今天。 谈到“四大司仪”之前的职业,说了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张弘那个时候是潍坊化肥厂的团委书记,杜志国是中石化管道局的电工,用萧东的话说,杜志国爬电线杆子那是真有一手儿。老虎司仪谭春生那时候是潍坊内燃机配件厂的车间工人。而谈到萧东的职业时,“四大司仪”当中的另外三个都笑了,异口同声地戏说萧东是“倒霉的”。一问详情,才知道萧东那个时候在奎文第二燃料公司工作,主要负责煤炭的购进卖出,其实是“倒煤”的。虽然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思维活跃、文艺细胞发达。 自从“四大司仪”面世以后,首先是“四大司仪”纷纷脱离原先的单位,走上了职业婚礼主持的道路。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了婚礼主持这一行当,司仪队伍在“四大司仪”诞生之后正式成为一种全职职业。 终结低俗涉黄 倡导文明婚礼 以1998年为界,婚礼主持之前是兼职,以后开始走向职业化。同样,以1998年为界,婚礼主持以前低俗涉黄的段子频出,以后婚礼主持开始向着文明和个性化的路线发展。而1998年的这个“界”,便是“四大司仪”的诞生。 “由于婚礼主持没有职业化,所以在1998年以前,婚礼主持当中一大批低俗和涉黄的段子层出不穷。”萧东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婚礼主持以热闹为主,什么“幸福就像长流水儿,新郎新郎亲个嘴儿”“先摸手,再摸肘,顺着胳膊往里走”等等一些低俗的东西很有市场。 “1998年的富华杯首届婚礼主持人大赛,之所以要举行,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倡导婚礼主持走向健康文明。”张弘说,“四大司仪”风格各不相同,正是通过那场比赛之后,他们“四大门派”才有了交流的渠道和路径,相互之间的风格才日益在借鉴当中趋于完美。 婚礼主持的文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在如今的婚礼主持的现场,“四大司仪”开创的东西依然存在而且还将被人们延用下去。 萧东第一次将婚礼的香槟塔引入了潍坊,还第一个在潍坊的婚礼主持当中加入了婚誓这一环节,第一个开创了潍坊婚礼主持先主持开场,之后请新人上场的模式。张弘将燕尾服引入到了司仪的服装系列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人们就觉得婚礼主持人就应该穿燕尾服,而将这一服装引入潍坊婚礼主持当中的张弘如今却笑称,其实变魔术的穿的也是燕尾服。老虎司仪谭春生引入了独特的现场互动环节,杜志国倡导的普通话主持模式,也都被当下广泛接受。 “西式婚礼、主题婚礼等等,现在婚礼的形式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有个性。其实,这是‘四大司仪’一直在倡导,一直在引领的。”杜志国说。 引领行业十年 徒弟遍布潍坊 从1998年至2008年,在漫长的十年时间当中,“四大司仪”已经成为结婚新人选择婚礼主持的首选。十年间,由“四大司仪”主持的婚礼已经有5000场以上。但是,无论昔日的盛景怎样耀眼,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是:“四大司仪”正在远离当年的辉煌,更多的继任者来了。 不管你把“四大司仪”当作是曾经的一款时装,还是将他们看作是一道昨天的盛宴,“四大司仪”都在潍坊留下了一个光辉的印迹。“四大司仪”同时留下的,还有他们的一大批徒弟。 细心的人或许发现,在当下越来越热的婚庆市场上,“四大司仪”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随着主持场数的减少,“四大司仪”的光环也在慢慢暗淡。然而,当现在的“90后”新人们几乎要淡忘“四大司仪”的时候,其实他们也仍生活在“四大司仪”的影子里。 萧东告诉记者,当下整个潍坊地区,做婚礼主持的,已经超过500人,仅在潍坊中心城区,婚礼主持就已经超过200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四大司仪”的弟子们算得上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虎司仪谭春生向记者透露了“四大司仪”的收弟子情况。他说,萧东的弟子称作“萧家班”,共有10人;张弘收徒弟很挑,弟子也最少,仅有4人;杜志国和他本人,收徒弟数量上明显占优,各有20人。 谭春生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四大司仪”的弟子也开始收徒弟了,现在的婚庆市场竞争虽然十分激烈,但是把“四大司仪”和徒子徒孙们算在内,他们在婚礼主持上,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一半。 “四大司仪”的名号仍在,影响仍在,但是各种关于“四大司仪”的传言也渐渐多起来。有的说他们已经过时,有的称他们已经改行做了别的,不少入行不久的婚礼主持们,也常拿“四大司仪”开刀。面对这些,萧东看得很淡,他说,作为“四大司仪”,他们自己会坚持自己内心要坚持的东西,至于别人的评论,并不重要。 萧东说这话时有些无奈,但又特别认真。记者注意到,另外三名成员,听完这话,也很郑重地点了点头。 “四大司仪”论婚庆江湖 从1998年出道到现在,转眼14个年头过去了。声名显赫的潍坊“四大司仪”从业务量上来讲,正在面临着一个下滑的窘境。岁月无情,“四大司仪”在岁月里浸泡了十多年之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现实,如何规划未来?记者对“四大司仪”进行了逐一采访。
萧东:我们不能光吃老本 萧东主持婚礼,上道儿有个很特殊的原因。1981年,萧东高中还没毕业。那时,萧东去参加一个同学哥哥的婚礼。可是,接亲的面包车来到大门儿上了,同学的父亲才发现根本就没有找婚礼主持人。正在全家人忙成一锅粥的时候,在班里活泼调皮又胆大的萧东被从人群中推了出来。就这样,未成年的萧东,糊里糊涂便站到了婚礼主持人的位子上,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场婚礼主持。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首场主持的那对新人,现在孩子已经结婚了。”萧东身材魁梧,长发凸鼻,是个标准的型男。但是,回想起自己的婚礼主持之路,他也感慨良多。 “出道这么久了,有一点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萧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别人说“四大司仪”过时了,对他们四个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提醒。 “‘四大司仪’是社会对我们高度的褒奖,但是这个褒奖不能成为我们的老本,我们更不能抱着老本啃个不停。”萧东说,一直以来,“四大司仪”是一面旗帜,从实力上讲,“四大司仪”没有问题,但在一些刺耳的声音传来的时候,“四大司仪”不能光抱怨,自己得总结一下。“老面孔看多了,别人会选择新面孔去尝试,这很正常”。 采访中,萧东告诉记者,近几年,潍坊的婚庆市场一直很红火,婚庆市场繁荣是件好事,这说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需要一个有个性的婚礼。但作为老婚礼主持人,萧东在反醒自我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担忧。 “现在结婚的多是‘85后’和‘90后’,他们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追求个性的一代,这给婚礼主持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特别是主题婚礼很受推宠。”萧东说,但部分婚礼主持人和策划者,利用了新人的这一特点,大搞推销,使得婚礼仪式成了道具的堆积,声光电看起来很花哨,但是几万十几万的钱花出去之后,新人们会发现自己的婚礼其实没有多少可以回忆的东西。 “我没有给自己设退休年龄,我的青春期蛮长的。”身为国家高级礼仪主持人,萧东有时候也会用自己很迷人的男中音幽他一默。他说,如果有一天自己真的不在台上主持了,那他也不会离开这个圈儿,他会到外地去讲课、培训。 “‘四大司仪’个性个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永远不能被忘却的,是我们对婚庆的爱好。”萧东最后这样说。 ■本刊记者 骆雁峰
张弘:别让主持“作品”沦为“产品” 谈到眼下风生水起的婚庆市场,张弘并没有多少高兴的神色。作为老一代的婚礼主持名家,他坦言,现在的婚礼主持原创精神少了。 在“四大司仪”当中,张弘是惟一一个第一学历是大学本科的。当年从青岛科技大学(原青岛化工学院)毕业后,他并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化工行业,而是选择了司仪这一个跟自己专业相距甚远的行当。他说,他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年轻人有长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舞台处理,还有另外一些时尚元素的运用,确实有很独到的地方。”张弘说,这一点“四大司仪”也承认,也在学习,但是他们不能容忍的是,许多年轻司仪对待婚礼主持的不专注和明显的短板。 “比如一对新人中午举办了仪式,到晚上举行晚宴的时候,很多年轻的主持人随口就能丢出一句:有请一对新人再次踏上婚礼的红地毯。”张弘说,这样的话让人听来很不舒服,好像两个人都成了二婚一样,这说明年轻的婚礼主持人,要时常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否则便会让人哭笑不得。 张弘向记者透露,随着网络的普及,新的婚礼主持人偷懒的机会也更多了,不需要自己动脑子,随便从网上下载一个主持词,之后便上了场,这显得太过轻率了。“现在的婚礼主持,制造太多,创造太少。”张弘说,婚礼主持人如果没有与新人充分的沟通,便不会有婚礼主持的精品出现。他还说,作为资深的婚礼主持人,他特别不能理解一些婚庆公司推出的“套餐”服务。“不问新人情况,仅问新人价格,千篇一律,这一点我们很不能接受。”张弘说,他对不考虑新人差异,完全将婚礼主持商品化运作的形式很反感。 “婚礼主持是一件作品,而不应该是一种产品。”张弘说道,现在他给自己定了个标准:一个月绝对主持不超过十场,每一对恋爱都不一样,为他们做惟一的婚礼,一直是他的追求所在。 谈到如果有一天不得不离开婚礼主持的舞台,自己的去向时,张弘的回答一点也没有犹豫。他说,他已经离不开这一行了,到时候做一些策划和督导,做幕后和更有“技术含量”的活儿。 ■本刊记者 骆雁峰
谭春生:别让婚礼越高档越失望 “我们喜庆行业协会前段做了一次摸底,结果很让人吃惊。”老虎司仪谭春生在整个采访当中,一直是比较沉默的,面对记者的问话,他回答直截了当。他说,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婚礼庆典单项超过2万元的婚礼,新人的满意率正在下降,现在已经不到30%了。 出现这一情况,谭春生认为,这一方面是婚庆市场大量新人技术不熟练,另一方面就是“婚庆人职业底线的流失”。谭春生说,现在的不少婚庆公司眼盯的,不是如何去做一场完美的婚礼,而是紧盯着新人们的钱袋子,一个婚礼一万元可以搞定,非要把它推到两万元三万元甚至更多不可。“这样看来,婚礼是越来越高档了,但是这种生拉硬套出来的高档,往往让新人们失望。”谭春生说。 在采访谭春生的时候,记者一直有一个疑问,他为什么会叫“老虎司仪”。其实,谭春生是属猴的,得下老虎一名,是因为他小的时候有个小名儿叫“虎子”。“老师叫我虎子,父母叫我虎子,同学们叫我虎子,所有的亲人都叫我虎子,所以我作司仪的时候,干脆就选了这一昵称——老虎司仪。”谭春生说,虽然自己叫老虎,其实他真的很随和,他这“老虎屁股”可以摸。 话再回到谭春生所说的婚礼日渐高端,新人满意度却不断下降的话题上来。谭春生讲完自己的绰号由来之后,又接着分析当下婚庆圈里出现的这一怪现象。“因为你收的钱越高,新人对婚礼的期望值也就越高。”谭春生说,如果服务跟不上,能力达不到,那么这种失望是不可避免的,对婚礼主持业也是伤害极大的。 在谭春生看来,现在婚礼场面的浮夸,根源在于婚礼主持人的浮夸。“现在翻开报纸看看,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司仪,动不动就称自己为‘金牌司仪’,也不知道这个金牌是谁给的。”谭春生说,但这些自封出来的名堂却往往很管用,一些新人就愿意找所谓的“金牌”,这很令人费解。 ■本刊记者 骆雁峰
杜志国:当下这个圈子有点乱 让杜志国最不安的,是婚礼主持界当下的乱象。老杜最近脾气不好,老是抱怨时代不同,人心不古。 “婚礼主持的门坎儿低,似乎什么人都可以做。再加上由于这些年婚庆市场的繁荣,更是促使这一环境的加剧。现在让我高兴的是,看到婚庆市场热起来了,繁荣起来了,但是鱼目混珠的情况也多起来了,乱象也多起来了,后者让我担忧。”杜志国历来都快言快语,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是浑身上下一身黑,干净利落。 杜志国老家东北辽宁,1985年扎根潍坊。把东北人的直爽,带进潍坊的婚礼主持当中,是他的一大特色。 “乱,说到底就是一个乱。”杜志国说,眼下婚礼主持人圈子当中的确有些理不清头绪。“在某些影楼搞服务的,盯准了婚礼主持也参与进来;原先跟着司仪干摄像的,也有的跳出来干司仪;所有这些,没有品牌,但经营能力强,价位要的也不低。”杜志国说,婚礼主持竞争是件好事,但是无序就不好了。有的为了拿到活,恶意中伤同行,特别是攻击他们“四大司仪”,说他们老了,过时了。“我倒不觉得我们老了。”杜志国说,在他看来,45岁到60岁之间,是婚礼主持的黄金年龄。如果再拉出去比赛,他敢和年轻人PK。 杜志国看起来依然年轻,不像年近五十的样子。但是不论自己怎样的年轻,有一个事实,都是无可回避的。那就是,他的业务量在减少,而且减少得让他颇为不能接受。 从原先的每年120多场,到后来的80场,60场。“我感到业务量减少,是从2010年开始的,从那一年开始,我就觉得自己突然清闲了许多。”杜志国说,现在“四大司仪”当中,没有一个上百场的了。 在采访当中,杜志国告诉记者,他准备干到六十岁,之后完全退休。“退休之后,我会去培训学生,把我们当年的经验传下去。”杜志国说。 ■本刊记者 骆雁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