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牟旭 在十八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培增的办公桌上,一摞码放整齐的病历十分醒目。办公室和诊室里还有几个“顶天立地”的大框子,里面更是装着上万份病历。 杨培增给门诊病人看病,总会写下两份病历,一份由病人保存,一份自己留下。他说:“病历是医生宝贵的财富,很多诊断都是从问病史开始的,如掌握疾病更多信息,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出结论,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 一份份病历的积攒见证了杨培增投身葡萄膜炎临床治疗与研究的艰辛。20多年来,他诊治患者超过十万人次。 杨培增出生在河南农村,从10岁起就开始随父行医,“只要病人一来,吃饭也要放下筷子。病人发烧,拉肚子,那可不能等啊。”杨培增说,“从那时起我就感觉到医生给病人解除痛苦,是一种责任。” 在河南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杨培增对一种名叫葡萄膜炎的致盲眼病产生了浓厚兴趣。葡萄膜处于眼睛的角膜、巩膜与视网膜之间。这种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和类型多达100余种,我国患者多达300万至500万人。为了攻克这一顽症,杨培增经常扎身实验室,一直忙到晚上才出来。 博士毕业后,杨培增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继续着自己的追求。有人认为他选错了专业入错了行,也有人说他这样干太辛苦,但他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执著地走下去。 杨培增和他领导的团队不畏艰辛、不懈追求,把我国葡萄膜炎诊治和研究水平推向国际先进行列。多年来,他的团队发表100多篇SCI论文,他本人被选为国际眼炎症学会等4个与葡萄膜炎相关组织的执行理事、理事或成员。他还被授予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杰出成就奖,并被业界称为“中国葡萄膜炎诊治第一人”。 2008年4月,杨培增投身西部医疗事业,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这里建立起目前国际上单一机构患者数量最多、来源最广的葡萄膜炎诊治及研究中心。面对那些慕名而来的患者充满期待的目光,杨培增说,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他说,医生治病有四个层次:用药物、手术刀或其他仪器设备治病为第一层次;用“脑”治病为第二层次;用“心”治病为第三层次;用“生命”治病为第四层次。 如今,杨培增正在努力达到第四个层次。他说:“一个好医生应该将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为患者治病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