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拉巴次仁 初秋的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群山银装素裹,气温降至零下。开学第一天,二年级的嘎玛没有到校。这让措勤县完全小学副校长白玛德吉忧心忡忡,在草原上艰难跋涉一个多小时后,她来到了嘎玛家的帐篷外。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说服教育,嘎玛的父亲终于答应让孩子去上学。 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西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重牧业、轻教育;重牛羊、轻书本”的落后观念在当地牧民群众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彻底改变。于是,家访成为白玛德吉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白玛德吉出生在阿里地区一个贫困农家。小学5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缺乏劳力,让她放弃学业。但白玛德吉性格倔强,相信知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199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石家庄师范学校,1998年毕业后,成为了措勤县的一名教师。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像自己一样通过学习知识走出草原,她呕心沥血。15年来,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教师,她骑着马、骑着自行车、坐着皮卡车奔波在茫茫的草原上,几乎走遍了措勤县完小周边方圆500公里的所有牧场,甘当一名义务教育普及员和宣传员;15年间她家访行程达8000多公里,相当于绕了地球赤道的五分之一。 措勤县地广人稀,牧区孩子上学都住在学校里。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们的饮食起居都要靠老师。在学校,白玛德吉在当好老师的同时,扮演着家长的角色。每当学校开饭,她要赶到食堂帮助刚入学的孩子打饭;看到孩子们头发长了,她又当起了“理发师”;当孩子们进入梦乡,她又提着手电筒,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检查,帮孩子们盖好被子,以防着凉。 为了探索出适合牧区孩子的教学方法,白玛德吉认真研读《城乡教育研究》、《新课程研究》等书刊杂志。2011年,她提出的“课前先学、课中推进、课后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牧区学校中进行推广,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当选十八大代表,心里很高兴,但也有压力。”白玛德吉坦言,西藏阿里地区海拔高,条件艰苦,一些年轻教师吃不了苦,不愿意留在这里,这让她对牧区教育多了几分担忧。她希望国家加大对偏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适当提高边远基层教师待遇。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