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时评
 
标题导航
“美丽中国”愿景促人反省不美现实
阻截“洋垃圾”入境,刻不容缓
“组团吃面”献爱心
古城改造,灵魂何在?
 精彩语录
“煤电吵架”不能让公众买单
高校须采取强力措施提升学生体质
2012年11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城改造,灵魂何在?



  ◎温寒

  近年来,多个城市耗巨资重建古城的新闻不绝于耳,“拆旧”和“仿古”的大戏正在中国城市加速上演。据初步统计显示,中国正有不少于三十个城市已经、正在或谋划加入这一古城重建风潮。少则数亿、多则上百亿的古城重建项目正在遍地开花,引起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凤凰古城再造等……
  我们所说的古城的官方称谓是历史文化名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就算忽略被盗保存文物的丰富,至少,古城是光阴流过的见证物,有着历史镌刻的印记,这些都无形之中增加了一座城池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开放古城旅游,与城市来说,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于游客说,有助于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近些年来的古城旅游风生水起正说明这一点,也因为此,才有了三十多个城市竞相仿造古城,大有你追我赶的态势。
  可是此起彼伏的古城再建能创建旅游的辉煌吗?故称重在一个“古”字,花巨资用先进科技与钢筋水泥再造出来的建筑,就算按一比一的比例来复制,弄得古色古香,也难成古城?古城的精髓在于一个城市千百年的风雨千百年的记忆所形成的韵味,克隆者或许可以克隆它的外形,但其历史记忆、文化氛围和人文风俗,却是绝对不能复制的,更不用说传承和弘扬文化了。更甚者,很多古城的重建工作是在摧毁了古城“真身”的基础上,这样的建设无疑是毁了真宝贝,造了假古董。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也有着同样的警戒,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的表现。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很多古城再建打着保护文化或各种弘扬文化的旗号,但是最终很大一部分都是经济利益在驱动。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百亿千亿元投资、几千亩占地,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在历史文化的认知上,有些地方政府单纯地认为复制了形式就复制了灵魂,殊不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仿制古城,正是颠覆了古城的文化历史价值。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地方政绩驱动下的古城再建仿建,只是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将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
  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再建、仿建不是坏事。但如果有形式无内涵,就难免遭遇市场和公众的双重否决。所谓文物和古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打着维修性或保护性拆除的旗号,本质上是对文物对古迹毁灭性的戕害。从这个角度来讲,失去文化意义上的简单复制,不仅劳民伤财,更是一种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但古城的存在给了我们回味历史的机会。我永远记得凤凰古城那千百年来被无数双脚打磨的光滑圆润的石板路,殊不知,新建的凤凰城石板桥依旧,那千年烟雨何处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