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我市年末又现“用工荒”
售票大篷车开进校园
30余城市年内实现公交卡通刷
爱心义卖遭哄抢,社会需反思
1月份“潍坊好人”评选揭晓
2013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心义卖遭哄抢,社会需反思



  徐娟

  日前,河南郑州某网店店主拿出5万多元衣物进行义卖,帮助一对双胞胎女童到北京进行脑瘫手术筹集善款。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天上午一开门,这些衣服便遭到哄抢,一些顾客抱着一堆衣服,只在捐款箱中投下10元、20元,有的只投下几个1元的硬币……
  正所谓,一场义卖,看尽百态。有人把义卖当作一次爱心捐款,也有人把活动视为“占大便宜”的良机,还有人“合情合理”地将义卖规则利用到极致,按他们的话说就是,“不拿白不拿”。其实,这样的情形不止一次上演过。以去年为例,9月,山东济南一间无人看守的“自助爱心义卖屋”,义卖商品竟被偷光,自助投币箱被撬;12月,有30个国家驻穗总领事馆参加的广东省首届国际慈善义卖活动,竟收到5000元假币……
  网友的爱心义卖活动,传递着社会大众对这对双胞胎女童的真诚祝福和真情扶助,这种正能量需要全社会精心呵护。我们要深刻反思,是什么导致了一些人见利忘义,捡了蝇头小利这粒“小芝麻”,却丢了高尚心灵这个“大西瓜”?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赛拉蒙,曾经针对民间慈善的局限性,提出了著名的“志愿失灵”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客观上,由于义工服务工作常常由有爱心的自愿人士担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组织绩效和服务质量;主观上,由于人的思维不确定性,在不需要付出代价利益的时候,人性的贪欲往往会占上风,不可避免地会作出一些与平时表现迥异的行为。
  郑州这次爱心义卖遭哄抢,也是一次“爱心失灵”:举办方更多考虑的是人们应当捧着一颗爱心前来,甚至畅想活动的火爆场面,却疏于组织策划和应急之策。我们不能把那些哄抢者的行为都归结为人心不古,相信在平常爱心捐助活动中,在没有哄抢效应的带动“示范”下,他们是不会作出这些举动的;即便是作出了,事后可能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懊悔。
  屡屡出现的“爱心失灵”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志愿主义神话”,但从另一个侧面提示着我们,对民间慈善活动要给予更为理性的认识。要让义卖的爱心换来完美的结局,只有爱的激情和奉献是远远不够的。爱心不设防,难免被蒙尘。促进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非政府组织和义工群体的广泛参与,但也更需要专业的组织、策划以及媒体力量的支持。这样才能使这项阳光的事业更为阳光,大众的爱心也才得以充分展示和表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