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跟莫言一起“回归”
王晓光专著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和风筝都文化奖
潍坊诗人欲建现当代诗歌资料馆
潍州书法家协会成立
三魂一心 梅香千古
大师远去 墨香犹存
2013年0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百年于希宁
三魂一心 梅香千古



  于希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和美术史论家,今年适逢于希宁先生的一百周年诞辰,数十年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和追寻从未停息过。“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是于希宁的座右铭。国魂、画魂、人魂这“三魂”浸透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中,他用生命、用心血浇注了笔下的一草一木,因此,在每件作品中,每一笔每一墨也都是他的化身,我们面对着他的梅花,这梅花也望着我们,就仿佛是于希宁先生活在我们心里……
  文化浸润 辛勤求学
  于希宁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1913年出生于文风昌炽的潍坊,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书法与绘画方面,更是出了不少人才。也许是世传,于希宁幼小的心灵对美有着独特的感受,对画画更是满腔热情,常常是废寝忘食。
  齐鲁大地的文化沃土养育了于希宁,他也以自己高超的艺术成就回报了故乡。20世纪30年代,他求学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见证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并在西学东渐的潮流里得到了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传统派大师的直接教导,走上了传统文人诗、书、画、印与史论研究全面修行的艺途,以其沉雄博大、苍古厚重的风格广受赞誉。黄宾虹曾在于希宁的《百梅图卷》上题句云:“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
  对于花鸟画的学习,于希宁开始是从临摹恽南田的作品入手,又上溯到宋人,广泛涉猎徐、黄二体并崔白、林椿、吴元瑜等人的工笔花鸟。大约三十岁以后,逐渐转向以半工半写为主,尤其佩服青藤、石涛那种水墨淋漓、才华横溢的格调和他们在写意花鸟领域中的大胆创新精神。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前人的艺术,采取了“取其所长,舍弃所短”的原则。于希宁早期的作品,也是属于秀丽的一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后来他有意识地去研究一些朴拙浑厚的作品,并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俞剑华在于希宁创作的《萱草竹石图》上题道:“作花卉,工整艳丽似难而实易;潇洒疏淡似易而实难。此白阳、青藤、石涛、复堂诸公所以能迥出尘表,非狂涂乱抹者所敢望其项背。希宁棣此作,不特潇洒出尘,而迎风含露之态尤能笔笔传神。吾道不孤,为之喜而不寐。”
创作实践 积累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于希宁在新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在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同时,走向了花鸟画推陈出新的前沿。他从山东奔赴南京,再次求师俞剑华先生,重新投入中国美术史的研习进修,借以寻求中国画的革新之路。美术史研究、艺术古迹考察双管齐下。理论求索、创作实践齐头并进。为了搜集素才,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真正是“读遍天下名著,遍历天下名迹”。
  此时于希宁的创作处于旺盛时期,艺术风格日趋成熟,虽然经历了“十年动乱”,使他搁笔达数年之久,积累多年的图书资料和创作素材也几乎丧失殆尽,但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长期的创作实践使他从外在的创作形态转化为内在的深刻思维,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升华。他的作品不但没有退步,反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新的水平。例如他的梅花创作,就是在国家和人民经历了那场浩劫之后,赋予了崭新的意蕴和表现手法而获得了成功。这种逆境与顺境的强烈反差,犹如利刃之焠火,催发了艺术成熟的契机。
  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文艺界百花争艳的春天里,于希宁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从1977年开始,连续三年,他每年早春都到江南写生,并不断应邀为外交部、驻外使馆和各地宾馆绘制巨幅国画。他的个人画展获得巨大成功与反响,并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数幅精品。于希宁曾经说过:“人渐渐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迈入古稀之年,他仍然坚持每天挥毫作画或赋诗属文不止,可谓老当益壮。他还潜心临摹了明代徐青藤的墨花卷和蓝田叔的兰花图卷,进一步体会古人创造的意境和笔墨氤氲。
经历磨难 爱梅成痴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绘画实践,于希宁从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各科并进,到专画花鸟,进而压缩范围专画写意花卉,特别是梅花题材,贯穿了他的创作始终,并在他的艺术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在学生时代,于希宁就开始画梅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于希宁从毛泽东诗词中受到启发,梅花的创作开始进入新的思维阶段,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终究未能有大的突破。在“文革”浩劫中,画家与国家共同经历了磨难,于希宁大彻大悟,真正理解了梅花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这种花木具有“万花敢向雪中开”、“挺立风雪吐芬芳”的独特品格属性,象征着一种孤傲高洁、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于希宁在长期探索画梅的基础上,把握了梅花独具的骨气和斗争精神这一最本质的关钮,使画家的梅花创作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为了画出梅花的精神本质,于希宁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大量心血。从1977年到1979年他接连三次到江南的梅林写生,先后到无锡梅园,苏州邓尉山、香雪海、窑上大队,杭州超山,余杭塘栖等许多地方,重点是在风晴雨雪、朝暮晨昏中观察那些老梅的不同姿态;研究老干、新枝、嫩条的穿插变化;花朵含苞、乍放、半开、全开、残瓣及其正、侧、俯、仰、向、背等不同形态和角度;以及画的托、萼、瓣、蕊各部分的结构联系等等。面对着大自然慷慨赐予的画材,年逾花甲的老画家在梅林中徘徊傲啸,如醉如痴,简直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为了不断追求深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他又两次到江南探梅。在梅花的海洋里,于希宁在写生作画之余,意犹未尽,还填写了大量咏梅、纪游的诗词。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评选的消息,梅花以其古朴典雅和傲雪报春的精神,获得选票最多。消息传到胶东半岛,那时于希宁正客居烟台,几十年来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心灵的深处酷爱着梅花。于先生当即挥笔作画,并题诗抒怀:“神州朗朗日暾暾,雪海香涛透国魂。正气浩然多倾慕,报春蕾绽化龙奔。”于是,《白梅》、《红梅》等各种各样多姿多彩脱俗,艳而不妖,有的苍龙怒吼,铁骨铮铮;有的香雪满枝,清丽婉约;有的疏秀雅逸,楚楚动人;还有的临溪傍崖,休风浴月。
  十多年下来,于希宁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梅花作品多达千幅,并集多年的心得出版了一本《论画梅》的专著。在建国三十周年前后,于希宁曾以《铁骨立风雪,幽香透国魂》为题,连续创作了数幅章法不同的巨幅雪梅图。其中一幅,至今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办公厅中,堪称代表之作。梅花与于希宁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爱梅成痴,曾为超山一株宋梅的被伐而伤心欲绝,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这就是于希宁,一个挚爱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老人,一个甘于寂寞爱美近痴的艺术家。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于希宁常说:“人生有限,艺境无涯,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的事情又太少。”于希宁不仅以半工半简花卉名于画坛,同时也精于书法、篆刻、诗文和美术史论研究。他在绘画写生之余,广泛搜集资料,早期游历各地石窟碑林时曾著有《北魏石窟拓片选》、《殷周青铜花纹演变初探》,他还出版了画集、画辑及有关美术的论著多种。如《于希宁画集》、《于希宁画辑》、《于希宁花卉枝法》、《于希宁诗草》、专著《论画梅》等。他曾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和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三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省美协主席,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于希宁不仅是20世纪成就卓越的花鸟画大师,同时也是诲人不倦的美术教育家和优秀的美术活动家。他在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专和山东美术学院执教的时期,废寝忘食,诲人不倦,为国画后学者先导,遂使人材辈出,门墙桃李不可胜计。在2005年4月的于希宁捐赠作品展研讨会上,已经是93岁高龄的于希宁恳切地对在场嘉宾说:“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希望大家对我的画能够讲真话、多批评,只有这样,我的艺术才能进步。”生活中的于希宁律己以严,待人以宽,既重视画内功夫,又重视画外功夫,认为人品居画品之上,他把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造化的神奇灵秀,以及画家自己的意念融汇为一,亦即合国魂、画魂、人魂为一。以此自励的座右铭是:“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这两句话,集中概括了画家在漫长艺术道路上的向往和追求,阐明了画家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包含着老一辈艺术家对青年一代的期冀。
  于希宁于2007年12月28日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根据他的遗愿,亲人们将47幅精品力作,无偿地赠予山东博物馆,更为集中地展现出于老高尚的画品、人品和作为“人民艺术家”的广阔胸襟。
  今年是于希宁诞辰一百周年,他生前经常讲道,“人生短,艺术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生命转瞬即逝,而人类精神财富需代代创造和积累。”他留给我们的,是浸透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中的国魂、画魂、人魂,他是用生命、用心血浇注了他笔下的花木,于希宁先生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铭刻在中国美术史册上。
     本报记者陈文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