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解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法院专版
 
标题导航
潍县名士陈恒庆与其《谏书稀庵笔记》
敦煌壁画中的古人游戏
清末民初“节油灯”现身张家口
古代“名片”:秦汉时称“谒”
古时大路被通称“官路"
《潍坊郭氏族谱》完成续修
2013年02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名片”:秦汉时称“谒”



  名片已成为人们最简捷的介绍方式之一。不过名片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也不是什么舶来品,它在我国古代早就存在。
秦汉时称“谒”具有介绍信功能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名片”就已出现,当时称为“谒”。之所以叫“谒”,大概因为先秦政府机构里有“谒者”一类的官员,专门负责接洽前来拜访的客人,主人再根据他们汇报的情况决定接见时间,或者是否接见。后来,为了简便起见,便有了“谒”。“谒”上写有(或刻有)个人信息、求见原因,直接投递到对方家里。由于当时纸张还没出现,所以“谒”一般由木片或竹块做成,尺寸比现在的名片要大得多。从“谒者”到“谒”,也可以看出秦汉之际的“名片”同时具有介绍信的功能,与今天的名片有所区别。而且当时的“名片”等级森严,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必备物。
东汉名士郭泰常收一大车名片
  东汉“名片”日益普及,互相投递“名片”的风气开始盛行。像名士郭泰,常常会收到一大车“名片”,“泰名显,士争归之,载刺常盈车。”(《后汉书》卷六十八注引《郭泰别传》)。可见,此时的“名片”已经相当普遍了。据说,就连汉末狂人祢衡起初也准备了“名片”,只不过怀揣了好久一直没有投出去,以至于名片上的字迹被磨掉了一大半,“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下》)这个狂傲一生的祢衡,做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栾晓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