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克义 通讯员 王鲁兵 李国辉 “老哥,过年好啊!”大年初二上午,昌邑市下营镇郇家村的农机手郇建彬到邻村李东孟家拜年。两人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机专业户,除自己种着二三十亩地外,其余时间就开着农机为他人收获、耕种。 “过年好,过年好!快屋里请!”李东孟赶忙出门迎了上去。 “看着你院子的免耕播种机挺新的,啥时候买的?用起来怎么样啊?” “去年买的,这不年底刚领回4500元的农机购置补贴。挺顺手的,去年秋天就用它播种小麦600多亩,收入3万多元。” “免耕播种可是个新技术,乡亲们认可不,好揽活吗?”郇建彬认真地问。 “放心买就是。”李东孟信心十足。 “不过,我在玉米收获作业时发现掉粒子比较多,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你有什么高招没有?”郇建彬话题一转,向李东孟讨教起来。 “这个我一下子还真说不好。我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不过过几天市里有个新型农民培训班,咱们不妨去问问专家。”李东孟建议道。 两位“职业”农民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吃饭时间。饭桌上,两人继续聊,话题还是离不开农机。 在昌邑,交流致富好项目、谈论国家新政策、研究新年新打算已成为过年期间串门拜年谈论的主题,拜年也就成了交流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