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克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潍坊的执政者始终把民生扛在肩上,将人民装在心中。 2012年,我市以政府承诺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为总抓手,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采取了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地使千万民众共享了社会发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这一年,五成财力惠民生,“民生财政”特征更加鲜明。全市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达到23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6.1%,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比重达到25.4%,校舍安全改造、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顺利实施,教育免费、资助、救助政策更加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大幅提高,15.2亿元惠农补贴落实到户,2700多项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在全市推开,每个街道、镇村、社区都拥有了群众文化设施。 这一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坚持把稳定就业作为刚性目标,不断完善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增长。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1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2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3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2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低于控制目标0.7个百分点。全市城乡就业连续九年实现双十万目标,在就业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名列全省第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重点群体就业取得积极成效。 这一年,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扩面征缴工作进展顺利,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实现同步增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前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9%以上,全市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连续第八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和报销比例,增加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降低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加快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连续八年调整提高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抚恤金标准;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待遇进一步提高。 这一年,天更蓝,水更青,幸福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中心城区10吨以下小型燃煤锅炉的年度改造任务圆满完成,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276天。全市配备新型安全校车1767辆,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459所农村小学实现标准化,改造中小学校舍786.4万平方米;改扩建标准化、普惠性幼儿园396所,85.7万名学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185处纳入省、市统一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农民人均医药费负担同比下降31.4%。解决了3542个村、262万人的集中供水问题,全市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81.8%。全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27.2公里。全年建设完成垃圾转运站129座,实现了镇街垃圾统一转运处理。对2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危房进行了改造。按照每人每年500-5000元的补助标准,对全市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实现了助学全覆盖。按照分散和集中供养分别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和800元的标准,建立了“三无”人员生活救助制度。全面实现对全市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孤残学生的高中免费教育。加快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亿元,扶持3530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6511人。不断完善“12343”家政服务体系,建成县市区分中心11个,综合性社区家政服务中心102个。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民众会更多地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因为,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