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连线基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11年,一个庄户剧团的坚守
残疾母子住上了新房
庄户人的春节
路路通达为富民
农民工上了挂历
使用小麦除草剂要防“残留药害”
蔬菜大棚的“科技保姆”
城镇化主体应是农民
2013年02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11年,一个庄户剧团的坚守



  本报记者 付生 通讯员 马世波 刘明志
  “老汉我忙里偷闲转回家,自从我办起了养牛场,贪忙顾不得常回家……”正月初七,恰逢临朐九山春节后第一个大集,在集头空地搭建的舞台上,庄户演员们演得有板有眼,充满乡土气息的周姑戏引得赶集的村民把舞台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人群中跟着台上吹拉弹唱声打着拍子的张广吉老人听得如痴如迷,“老早就听说剧团要来,俺没事就来蹭蹭戏,听着这小曲俺心里就高兴。”张广吉乐呵呵地说。
  正在演出的这支庄户小剧团,就是常年活跃在临朐城乡的艺佳吕剧团,从成立之初的吕剧表演,到如今表演起了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濒临失传的周姑戏。正是在团长冯太平的坚守下,11年一路走来,为乡亲们演戏1700多场。
  “我们这些演员以前都是下庄户种地的,因为喜欢传统戏剧这才走到了一起。”老冯告诉记者,剧团是2002年组建的,从起初的六七人到现在的十六个人,虽然演员流动性很大,但大多数人选择了坚守。60多岁的板鼓师傅李本乐,从创团到今天一直没离开过,就是五六年前患了肺病,常常胸闷憋气,但在演出时也从来没出过差错。“我就好这口,一天不摸摸板鼓手就痒痒。”李师傅笑侃道。
  “我们很感谢团里的兄弟姐妹们,在农村组织小剧团不容易,只要接下了活,刮风下雨都不能停,有时候挣的钱还不够支出。”老冯的妻子聂文琴说,为了支撑这个剧团,他们2003年就把家里的三亩地给承包了出去,并和承包方达成了协议,不要现金,只要求对方每个月给些蔬菜,够剧团吃饭就行。“像我们这种庄户小剧团,经费一直是最困扰的问题,除去路费、道具、服装、化妆等费用,一场戏的收入所剩无几,走一场戏下来每人也就是二三十块钱。所以就想办法搞点蔬菜,平时改善改善伙食。”老冯无奈地说。
  虽然很艰苦,可乡亲们的支持却让老冯很温暖。他描述了最让他感动的一次演出:2006年2月,他们在寺头镇逯家村演出,当时与乡亲们说好是每户村民凑50元份子钱。有一位70多岁的张大爷,家庭非常困难,但为了看他们的演出,依然把年前刚刚挖丹参挣的钱拿出来凑了份子。老冯和伙计们都感觉过意不去,演出一结束就特意赶到张大爷家里把这钱送了回去,可是张大爷坚决不要。他说:“我能看一场正宗的庄户戏,就很开心了,你们天这么冷跑这么远来演出,不容易。”边说边将钱塞了回去。
  老冯常说,乡亲们爱看,就是他最大的动力。所以他变着法地丰富戏曲内容,提高演出质量。2009年,为了把全县仅有不到10人会唱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姑戏传承下去,他领着团里的演员,拜师学艺,接过了周姑戏的传承大旗,通过不断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接受、喜欢周姑戏。在临朐县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冯太平所在的艺佳吕剧团的周姑戏表演获得了最佳团体奖。
  “我就是个农民,就是喜欢这传统戏曲,既然选择了它,就会一直走下去。”冯太平说。11年间,老冯他们先后为各村各庄乡亲们演戏1700多场,带去了欢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