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前,高密市阚家镇于家营村不仅交通差、环境差,村民收入也很低……时过境迁,仅仅几年时间,该村完成华丽转身,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买上了家用小汽车……好一幅幸福吉庆的红火景象。 把“短板”补齐—— 打通发展之路 走进于家营村,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宽敞水泥路映入眼帘,村道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每户村民的家门口。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两旁整齐地载种着小龙柏、百月红等绿化树木和花草,绿化面积达到1770平方米,将村道点缀得美观、大方;顺着村道可以走到村内的各个角落;村外道路环绕村庄,路边农田的370多亩有机葡萄大棚已经建成,齐刷刷地刹是好看。 “不修路村民出行不方便不说,每年大量的像花生、生姜等农产品也很难运出。”复员军人,现在的于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石金强如是说。 路,曾经是滞碍于家营村经济发展的“短板”。以前,一下雨满街水泥窝,车进不来,农产品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导致了村内环境差、经济发展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更没发提了;现在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村民收入高了,村容村貌也变了。 为了改变村容村貌,推进新农村建设,自2003年以来,该村在县乡两级政府和高密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村内硬化路达到了5条。2012年,于家营村借助高密市成功跻身山东省农村公路网化工程的东风,先后投资100万元又修建了近4公里的村路,长度占全镇的十分之一。目前,该村村路总里程达到了8.5公里,基本上形成了户户通、路路通、村内有街道、村外有公路的网路化交通格局。 推进产业化—— 打造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 去年,于家营村“两委会”发动村民腾出370多亩地建起了葡萄大棚。谈到今年的打算,石金强告诉记者,今后,村里将与村民签订有偿协议,将村公路两侧的700多亩土地再流转出来,引进先进技术,实行规模化种植葡萄,以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在实现富民创收的同时,将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借助合作社这个平台,使葡萄以及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达到有效对接。 石金强扳着指头一边向记者算发展账,一边说着他的设想:下一步村里将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在继续发展生产有机大蒜、花生和辣椒的基础上,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发展生产葡萄酿酒产业,发挥合作社的优势,完善生产线建设,并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民盲目、被动的生产变为有目的的主动生产,使生产和销售达到有效对接。 新生活、新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影 路修好了,村民经济有了大发展,于家营村村民的居住环境和休闲环境以及娱乐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村民们纷纷修建了新房,家家户户有了小轿车;筹集10多万元安装路灯68盏,实现了街道美化、绿化、路灯亮化;为美化居住环境,先后购买城乡一体化垃圾箱70多个,在村新修大街的两侧,用“U”管砌建了4600多平方米的排水沟,确保了街路排水畅通;还建起了排球、篮球、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娱乐广场,使老少爷们在农忙之余,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健康娱乐场所;村里还成立了秧歌队,老人们清晨或傍晚怡然自得地扭起了秧歌。 记者 孙孔嘉 通讯员 娄世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