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勇
不知是年龄增长的原因,还是久居城市的缘由,总感觉现在的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为了再品记忆中孩提时代年的味道,我今年特地回老家过春节。 我的老家位于太行山腹地,浊漳河之畔的山区农村,她虽然普通,但却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阳高。阳高村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童年的乐园。在我十二岁离开她到县城上初中之后,就再也没回来长憩过,因此老家在我的脑海中逐渐变成了回忆童年回味童趣的老照片。 在我的记忆里,一到腊月二十多全家老少那个忙啊。那时候尽管村子里也有电动磨面机,但乡亲们都在那个时间段磨面碾米,因此就不得不有一部分人去石磨石碾上加工粮食。我的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傍河而居,因此祖先们不知在何时就建造了《水经注》里所说的那种水磨,而且筛米面的筛子都是由水作动力来带动的。 过了腊月二十三将灶王爷送上天后,家家户户就都开始打扫卫生了。我母亲是一个特别爱干净的人,不仅将屋里院内打扫一番,而且还要将门外的街道清扫干净。那时候窗户上糊的都是报纸,每年在大扫除时都要扯下旧的贴上新的。粘贴新报纸是我的事,因为我喜欢把报纸上的好照片选出来朝外面贴。 小时候最馋的就是吃肉了。那时候我父亲每年春节前都要割上二三斤猪肉,而且还得托人要肥一点的。然后把买回来的肉切成小片一次性全炖熟,等在过年剁扁食(饺子)馅儿或每次做菜时放上那么一点。我记得有一年,父亲将猪肉炖到锅里之后出去串门了,让奶奶看锅,结果那一个春节我们家吃了一个节的“当当肉”。原因是奶奶不太会炖肉,因为那个年代肉吃的少,看锅时她老担心肉炖的时间短了不熟,结果肉炖的时间过长了,肉中的猪油被沥出来,热猪油又反过来不停地炸肉块儿,最终将肉块儿炸得都硬的咬不动嚼不烂了。由于用那坚硬的肉块儿敲击碗壁时会发出“当当”的声音,因此被我们命名为“当当肉”。 写春联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置办年货时大人们早早就将写春联用的红纸或绿纸一并买回来。村子里有文化的人每逢那个时候最受人追捧,我小时侯特别愿意站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在纸上龙飞凤舞。春联提前写好后,乡亲们都是在年三十下午张贴起来。当各家街门上红红绿绿的春联贴出之后,霎时间大街小巷便焕然一新,小村里年的气氛就跃然而出。 对我来说,最忙碌的要数年三十和年初一了,因为这两天我要到同村的长辈家去跑三趟。除夕下午,父母亲在家里包扁食,我则要将包好的扁食用高粱秆儿编制的篦子端上挨个送到长辈们家里。除夕晚上跟着父亲带上壶酒,挨家送酒喝。初一早上天还未亮,父亲就把我叫起床,穿上被我抚摸过多次的新衣,然后我就跟随父亲一起放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将院子里的石榴树身影一闪一闪地映到墙上。吃完香喷喷的扁食后,我会再跟父亲去长辈家挨个磕头拜年。磕头后有的长辈会给我五毛或一元压岁钱。等磕完头回到家里,脚后跟儿时常会被夹脚的新鞋磨出几个水泡。 拜年任务完成后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将整挂鞭炮拆成一个一个小炮仗揣到衣兜里,装上火柴就出门了。到了街上就开始和小伙伴们比谁的炮仗多,谁的炮仗响。村里的年轻人,则是三三两两到村子中央的大庙前小广场上,登上用木杆搭起的足有五六米高的秋千上打秋千。打秋千是过年时村子里唯一的群众竞技性娱乐活动,非常刺激。 这次在老家过年,没有看到大庙前小广场上高高搭起的秋千,看到的是人们原来走亲戚时送的点心和团子,已变成了方便面和牛奶,就连春联也和城里人一样全换成印刷品了。农村里过去原汁原味的年俗文化正在悄然地被移风易俗,逐渐和城里一样也成了快餐文化,我想重新感受的孩提时代的年味,只能与早已为人父母的儿时伙伴们在喝酒叙旧中,去追忆,去回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