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剑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住在潍北白浪河畔华疃村的姥姥家。那时正月很热闹,清脆的锣鼓声伴着悠扬的二胡声,委婉的唱腔与道白,以及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在辽阔的天空轻轻回荡。 那时农村文娱生活十分匮乏,乡亲们便自发组织起来,在年前排练节目。大队办公室,学校教室,每天的白昼和晚上都排练节目,我们这些鞋上露着脚指头、脸上挂着鼻涕的孩童围着转来转去。 新年一过就演节目,好的剧目还要在各村之间巡回演出。我们骑到墙头上,爬到树枝上,边吆喝边欣赏。五六十年代,我们村在白浪河沙滩的空场上,筑起一米多高的土台子演大戏,京剧《借东风》、《六月雪》、《杨门女将》,吕剧有《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那时没有电灯,挂在戏台上燃煤油的汽灯把戏台照得通明瓦亮。我们对戏里那些舞刀弄枪的大花脸十分羡慕,演出后就到集市上买玩具刀枪或让大人制作挥着玩。我姥爷还专门用马尾毛和铁丝给我制作了唱京戏的大胡子,我和全子、福子等把胡子一戴挥舞起来,引得看热闹人捧腹大笑。 每每看完戏后,我们这群孩童就在街上大唱大叫,学着京戏里人物的唱念坐打,惊得鸡满街飞,狗儿汪汪叫,把村落的正月挥舞得好热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