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最近,“文化幸福感”成为当下热词,今年两会期间,文化民生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文化民生也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正如有代表委员呼吁的那样,文化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切切实实的一项民生工程,要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文化的红利。 提起“文化红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包括硬件设施上的“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和软件服务,例如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深入基层的送文化活动。但是,当下人们的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日趋强烈,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因此,仅仅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享受者,并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更重要的是让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慢慢转变为文化的生产者,实现从单纯的享受者到享受者和生产者并重的角色转变。 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市艺术馆里,来自省艺术馆的专业舞蹈教师为百位广场舞爱好者进行了免费培训,这些爱好者们回到社区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他们的健身舞蹈里,让广场舞不再是“银发族”的专利;市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几百位收藏爱好者正拿着自己的藏品请专家鉴定,问这问那的同时,又在抢着领取在报告厅举行的免费文化知识讲座的门票;潍城区西关街道的农家书屋里,晚上九点依然对外开放,为下班赶来“充电”的农民工们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灯光……这些公共服务就如同温柔的春风,携带着文化的种子,在人们心中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铺开,现在面临的就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成效的问题。要想“文化红利”惠及更多的百姓,集管理者和服务者于一身的政府部门,必须创新群众文化服务的路径和方法,在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以文化自觉的主体意识带动百姓勇于表现自己,不仅是参与,还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自赏等等,也引导着更多的人将爱好向专业迈进,自然也会提升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学者亨廷顿说过,一个地区在经济增长之后,文化本土化意识必然被焕发。在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物质繁荣不断催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变化的文化需求,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潍坊,这座充满了活力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以它脚踏实地的步伐,在文化惠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