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大城管”打造幸福宜居青州
严格食堂监管
潍坊市中老年健康养生大讲堂启用
昌邑研发出国内首台垃圾机械捡拾车
通往农业现代化的高架桥
2013年06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往农业现代化的高架桥



  □本报记者 付生  
 通 讯 员 王有志 王翔

  推动农业现代化,各地方式方法不尽相同。记者在高密市夏庄镇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小城镇建设正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当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搭起了一座高架桥。
同步规划,加快农业产业化推动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夏庄的农业除了保障粮食生产这一基本功能之外,就是为工业、商业等提供原材料,没有专门的规划,既无产业引导、也无专业推动。各村各户,各种各地,没有规模概念,缺少特色产业。
  对此,夏庄镇副镇长尹继成告诉记者,为改变这一状况,他们作了很多努力,特别是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时机,对小城镇建设及农业发展等实施同步规划、共同发展、分业推动,为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在尹继成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夏庄镇的规划图。西部临近城区、交通便利的区域,用蓝色标示,是工业区;中部人口相对集中、商业氛围浓的区域,用黄色标示,为商业区;东部农业基础好的区域,用绿色标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定位是:以产业化为龙头,以标准化为基础,以园区化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围绕这一目标,夏庄镇又进行了更为具体的产业引导规划。他们根据各村种植传统及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万亩韭菜示范园、万亩出口蔬菜示范园;规划建设了惠和食用菌、保益杏鲍菇种植园区,直接带动5000多农户从事高端食用菌种植;还规划建设了4个花木园区、6个种植养殖及食品加工基地。这为夏庄镇的农业发展设定了新的框架,既有专业化推动,又有产业化引导。
  记者来到示范区内的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尹福喜领着我们参观了整个厂区:接种室、养菌室、现代化的菌包生产线、标准化的产菇房……一路下来,如同演示了金针菇等从孢子到成品的“一生”。尹福喜告诉记者,他们一天能采摘25吨新鲜的金针菇。
  此前,惠德只是当地的一座蔬菜冷库,几名合伙人看到了新规划带来的商机,率先在夏庄的小寄庄、张家、綦家店、车道口等村发展起菌菇产业,并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品质食用菌种,生产的“惠和”牌金针菇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畅销国内外,公司也发展成为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惠德现在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在公司提供统一的菌包、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标准化产菇房等前提下,将金针菇种植全部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社员承包承租,先后吸纳了400多农户参与,为当地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如今,夏庄镇已建成现代化农业园区11个,发展农业龙头企业69家,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70多家,带动1万多农户从事园区化种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6项,培育品牌20多个,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种植基地。
新型社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农村社区化是城镇化的前沿,核心是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山东省社会学会理事、社会学博士马光川认为,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变成了“老年人”,城镇化助推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农村社区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功能,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投入到规模化经营或高效农业中去。这需要有更充分的就地就业机会,更稳妥的收入保障,更完备的公共服务等。”
  记者在河崖社区服务中心看到,这里设有计划生育、社区环卫、社会保障、文教体育、社区治保等服务站,集中在一起实行“一站式”服务,相关业务都由这些服务站直接办理或代理办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让农民享受到了“市民”的待遇。
  河崖社区55岁的杜慧兰告诉记者,自从两个儿子在城里就业后,家里的5亩多地就全靠她和老伴儿打理,一年只有5000多元的收入。“虽然种着累,但也没法。”杜慧兰说。自从河崖建成中心社区后,她和老伴儿的生活有了变化。先是就近入了新农保和新农合,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后来又通过社区的土地流转服务窗口,把土地转给了金夏庄顺溪园有机谷物合作社,还在社区介绍下到合作社当起了“工人”。杜慧兰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俺现在一月工资1000多元,老伴儿800元,再加上每年每亩地1000元的流转费,全家一年收入近3万元了。”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土地流转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夏庄镇,不论是合作社还是农业龙头企业,只要是参与土地流转的,都要提前把流转费交给镇财政,农民直接从社区经管部门领取补偿金,整个过程都有镇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严格规范,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目前,夏庄镇已建起了3个中心社区、6个农村社区和4个集中居住区。依托这些新型社区,他们除了构筑起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外,还不断提升社区市场化服务功能,建立了科技信息、市场营销、农资供应等市场体系,带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餐饮、商贸、物流、汽车销售等产业集群。      (下转2版)  
  (上接1版)这些产业的存在,让当地农民有了更多的创业、就业选择,让更多的土地得以流转出来。
  城镇发展,培育农民现代化意识
  在夏庄镇,记者还发现,不断加快的小城镇建设,让夏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变得非常完善,城镇载体功能更加健全,特别是有线电视、移动手机、宽带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加快了当地农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毛家屋子村种粮大户王德福认为,是交通网络和现代通讯设施让他对种地这份“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种地只是一种习惯或是单纯的生存手段。天天祈祷风调雨顺,多打小米;却不知道打造品牌,提升价值。”说起以前,王德福的话有些辛酸,“那时候的小米大都被粮贩子贩卖到青岛去了,价格压得很低,村里人得过且过,种地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随着夏庄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道路的畅通让当地的农民有了更多到外地见识新事物的机会。王德福决定到青岛去看看,并特地到农贸市场转了转。“人家一听是毛家屋子种小米的,就问还有没有库存的卖给他们,这才知道我们的小米在青岛卖得非常好。”打探的结果坚定了他多了解外界、增长见识的想法。回村后,王德福联合村里人成立了金夏庄顺溪园有机谷物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耕种、统一销售,现已发展社员118户,土地1700多亩。今年他们合作社的保护收购价是6元多一公斤,还是没去皮的谷子。
  更多的现代社会及市场信息随着夏庄镇不断加快的城镇建设,通过社区化服务、手机通讯、宽带上网等渠道快速传播开来,让王德福更迫切地开始了对现代化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他用上了手机,装上了宽带,购买了农用车,通过各种手段了解社会发展情况,了解耕种技术,了解市场行情。他在县城开设了农产品专卖店;在村里办起了小米加工厂,装备了现代化的小米筛选、抛光、包装机。他通过网络,频繁地和省农科院小米种植专家联系,除了请专家指导科学耕种外,还联合搞科研。他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积极打造“毛家屋子小米”品牌,并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王德福说,“只要掌握了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农民就可以把种地作为一种职业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手段。”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及技术的推广,夏庄镇已开通宽带网络的农户达9400户,手机用户43000多户。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逐渐开始用手机和网络来联系业务、销售农产品。
  在城市或交通枢纽,我们大都能看到一座或一组高架桥的出现,让车流在不同高度的马路上穿插跨越,快速通行。夏庄镇的小城镇建设正在发挥着这种作用,通过同步规划、功能引导,实现了农业的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当地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化进程搭建了快速通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