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连线基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村民再也不用趟水出村了
市供销社向帮扶村捐赠微机
“让作风好的干部受重用”难点何在
2013年07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再也不用趟水出村了
——市社保中心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潘来奎  通讯员 谭瑞耕
    “自从修了排水渠,村民再也不用趟水出村了,潍坊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给俺村办了一件大好事啊!”6月25日上午,记者在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太保庄街道新兴村采访,村民高金珠激动地说。
  新兴村是一个库区移民村,1960年从峡山水库库区迁出。该村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04年,胶济铁路新干线建成后,一座庞大的高架铁路大桥横亘村前。附近几个村子唯一的南北通道从大桥下经过,因地势低洼,加上不明原因的地下泉水上涌,导致该段路面常年积水,雨季有时水深达到3米之多,对该村及周边村民的出行特别是学生上学造成极大困难。
  今年59岁的村民高金春对记者说:“新兴村北面三个村子也是移民村,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要到铁路南面的太保庄读书。快十年了,村南这个唯一的出村路口被水淹没后,俺这四个村共700多户村民的孩子上学便成了一个大难题。”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低沉:“2005年至2006年间,因为这里积水太深不能通行,有的村民便绕道横跨铁路出村,结果酿成一名学生和一名护林人员被火车撞死的惨祸。”为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当地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采取了安装水泵抽水等相应措施,但总是治标不治本,“水患”依然困扰村民。
  今年2月17日,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石国华带着铺盖和日常生活用品住进新兴村当起了“第一书记”。他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召开村委会、村民座谈会对村里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进行号脉,还向全体村民发放了联系卡和社情民意调查表,力求尽快找准症结,办几件能推动村里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实事和好事。
  石国华了解到村前大桥下常年积水的情况后,及时向市社保中心领导作了汇报。市社保中心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中心主任张廷贵,副主任、包村工作组组长李学友到该村进行实地考察,组织领导班子一起研究对策,最后确定了“以路为主,多点帮扶”的工作思路。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筹备,36万元工程资金筹集到位,这一惠民工程于3月27日如期破土动工,4月23日工程竣工。该项工程共挖掘土方4800立方米,在地下5米深处埋设直径1米、长400米的水泥预制管道,将积水引入村北的河道。这一工程如期完成,困扰村民近十年的出村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