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党建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做群众最信服的党员》成阅读新亮点
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取消
校长“很忙”与坚守大学精神
杨绛人生的“第一秩序”
2013年07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绛人生的“第一秩序”



  钱钟书、杨绛夫妇哲人晓畅、嗜书如命的专业贡献我们因熟悉而敬重;钱钟书、杨绛夫妇远离媒体的家庭生活我们因不熟悉而更加敬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拒绝奢华、一心治学,在漫漫红尘行列我们看不见他们的踪影。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寿辰,让我们一同了解文学家、翻译家杨绛的艺术情怀——
  7月17日是著名学者、作家杨绛先生102岁的生日,先生不喜热闹,也无任何祝寿活动,但各界人士都通过网络等渠道向她祝寿,感谢她为这个世上的每一颗灵魂带来一份温润的感动! 
  值先生102岁寿诞,“杨绛文集纪念平装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面世。“文集”汇集先生迄今主要创作和翻译作品共八卷,杨绛亲自撰写了“自序”。
  最近探望过杨绛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表示,目前杨绛先生身体、精神都很好,生活很规律,每天早起锻炼做八段锦,还可以下楼转圈。每天练字,看电视了解时事,自己还写一些东西。“她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特别的‘正能量’。”
迷恋书的世界
成名早于钱钟书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于辛亥革命前夕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1911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12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绛在创作上成名其实早于钱钟书。当《围城》出版的时候,人们在问“钱钟书”是谁——杨绛的丈夫。1943年,还在小学教书的杨绛创作的第一部剧《称心如意》上演大获成功,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
忆初识钱钟书
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1932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在清华古月堂门口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被问到是不是一见钟情,杨绛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在英国陪读的时候,杨绛的任务是带孩子、照顾钱钟书学习。每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生活琐事困扰时,杨绛总是说“有我呢”。就连钱钟书因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还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
  20世纪40年代初,杨绛接连发表了系列喜剧,成为国内文学界的名人,这也激起了钱钟书的创作欲望。杨绛毫不犹豫揽下所有家务活,鼓励他创作。杨绛急切地想看到钱钟书的稿子,每天晚上,他就把写成的稿子给她看,杨绛大笑,钱钟书也大笑,两人常常放下稿子,相对大笑。在杨绛的陪伴和关注下,钱钟书完成了一生唯一出版的长篇小说《围城》。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胡乔木十六字考语:
怨而不怒 句句真话

  八年的干校生活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就连钱钟书自己也承认,“杨绛的散文比我好。”他还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妻子、情人、朋友”
自称“灶下婢”

  钱钟书有今天的著作面世,既是杨绛担负了大多数家庭琐事,更直接的还是杨绛拼命保存了钱钟书许多重要手稿。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时期,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拼命地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钱钟书《围城》创作也正是在杨绛创作的启发下动的念头。为此杨绛节衣缩食,辞退保姆,自任“灶下婢”,让钱钟书减少教课时间全心创作。
  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 杨季康 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对此,杨绛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去世后,杨绛整理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钱钟书英文和中文手稿。特别是钱钟书英文手稿,还蕴含着钱钟书先生想写而未能完成的英文《管锥编》。杨绛写出了一家人感人至深的散文集《我们仨》,这个书题原来是女儿钱瑗准备写而未能完成的。杨绛把这个称之为:我们仨失散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如果说专家们总是把人生的主要时间花在专业上,那么杨绛的专业应该是守望家园的园丁,而且无怨无悔。即便如此,百岁杨绛回忆中有女儿童年因为看着妈妈要批改众多学生作业而不能陪她玩,含着眼泪抡起小拳头作势要砸作业本情景;有因告诉钱钟书女儿离世消息后钱钟书伤心而难以承受的后悔。杨绛的“家”承载着百年悲欢和深切动人的人生温情,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本报综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