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土资源
 
标题导航
“三个支撑”筑牢根基 基础保障谋定未来
滨海构筑全方位对接共同推进格局
2000多万尾鱼苗放流峡山水库
寿光健全服务群众网络体系
全市首家夜间门诊在市中医院开设运行
3600毫升和1520小时
奎文多举措推动服务业转型发展
坊子审计局大力推进包村帮扶工作
高密强化人才支撑为企业发展助力
王钦峰入选寻找“最美青工”人气榜候选人
半导体照明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成立
生命通道体验活动新闻发布会举行
2013年07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个支撑”筑牢根基 基础保障谋定未来



  本报记者 孟祥风
  一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需要将根扎深扎牢。同样,一座城市想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市步入转调创的关键时期,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层次新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保障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基于此,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把进一步强化水生态文明、交通枢纽和能源保障支撑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基础支撑”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提出,为建设富裕文明新潍坊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这是现实的紧迫需要,也是长远的战略需求。
  以水为“本”——打造“生态发展”的金钥匙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相对于土地、空气、矿产等资源而言,水资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无可替代的基础支撑。
  我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治水方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改水、节水、用水”的水利建设新模式,水系生态文明成效初步显现。
  开源节流并举,变大全市水资源“盘子”。我市“多库串联,库河串联,水系联网,优化调度配置水资源”的现代水网体系,牵住了“水龙王”的鼻子,解决了境内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扩容增蓄2亿立方米;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循环经济措施,节约用水3亿立方米。
  促进用水方式转变,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我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让非农业用水计划率达到90%以上。
  啃“硬骨头”,治理重点污染。在实施的水生态“亮剑”之战行动中,通过实施“关、停、限、建、管”五大措施,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7条省控河流达到功能区划标准,23条市控河流全部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营造既承载传统的防洪、供水功能,又能人水相亲的优美水生态环境。白浪河、虞河、弥河等17条河流成为生态景观河,白浪绿洲、汶河等生态湿地相继建成,12处国家水利风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今年,我市正式提出创建水生态文明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保障永续发展。按照分功能区推进水生态建设的思路,我市将在南部山区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生态修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部搞好水系生态建设,通过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和水系联网,增强水库、河道蓄水能力,恢复水系生态,维护河库健康;北部沿海地区打造人工水网,搞好防潮堤和挡潮闸建设,解决北部淡水资源匮乏、水生态脆弱、水环境恶化问题。
  目前,《潍坊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方案》已通过省级评审。伴随着相关规划、实施方案的相继出台,一系列的骨干工程、重点工作会得到持续推进,一个大写的“水”字,将在潍坊逐渐呈现。
  织密“路”网——为经济发展“通筋活络”
  “要想富,先修路”。任何一个地方,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国家,富裕和繁荣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
  潍坊素有“胶东咽喉”之称,在全省交通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我市一个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顺利实施,公路、港航、铁路、民航基础建设实现大发展,成为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潍坊港被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地区性重要港口。
  大交通支撑大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尤其与周边地区快速通道的全面打通,将有利于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努力打造山东半岛立体交通枢纽城市,是我市的奋力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年初,市交通运输局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完成了《潍坊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修编》、《潍坊市交通物流发展规划》和《潍坊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国家蓝黄战略实施和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发展以及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对全市交通发展做出了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规划。
  ——公路网络更加优化。重点构建“二纵四横一绕”高速公路网和“九纵八横七连”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加快中心城区快速过境通道建设,进一步提高潍坊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区与县市区快速通达能力,打造“半小时”都市圈和“一小时”经济圈。
  ——铁路建设更加发达。铁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按照规划,我市货运铁路网将呈现“三横三纵”布局,客运铁路网规划呈现“四横一纵”布局。目前,城海轨道交通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疏港铁路项目经省发改委正式核准立项,正在协调有关方面开展项目初步设计;滨潍诸铁路完成项目方案研究;朐沂铁路项目,已与临朐、青州等县市协调开展前期工作。
  ——港口扩建步伐加快。潍坊港是我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点。今年,市政府与山东高速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达成合作开发协议,“水调歌头”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合唱。现在,港口正加快打造贯通华东华北集装箱甩挂运输的重要节点和渤海湾第二条黄金水道。计划到“十二五”末,港口将成为黄河三角洲首个亿吨大港。
  ——交通物流场站多点开花。现代物流业是带动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黄河三角洲潍坊滨海交通物流园、鲁东交通物流园项目推进工作,潍坊汽车北站、高密汽车站、安丘汽车站等重点场站建设。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完善市区公交场站布局,为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能源优化——加足经济发展“马力”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的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市是经济大市,也是能源消耗大市。转方式、调结构,重中之重是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当前,煤炭仍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用于电力生产。因此,我国能源改革的关键还是煤与电的矛盾。以电力为中心,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就我市能源需求大,但一次能源相对短缺的现实,强化能源保障,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增加区外来电,实现电从远方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市内的清洁能源。
  在外电入潍方面,我市主要通过特高压电网打造新的能源输送“大动脉”,实现能源布局优化。目前,国家特高压“北横”靖边(陕西)至潍坊(昌乐)1000千伏交流工程、呼盟至青州(山东)±800千伏特直流输电工程已落地潍坊,计划“十二五”末建成送电。这些特高压工程建成后,输送电力相当于再建设5至6座200万千瓦机组容量的潍坊电厂,不仅节约原煤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把运煤变成送电优化了生产力布局。
  就发展新能源而言,我市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南部山区风力资源丰富,属于风资源三类地区,风能密度大,风电场建设条件良好。太阳能、生物质能也较为丰富。近几年,全市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建设力度逐渐加大,风电、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低(水)源热泵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形成,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统计显示,到2012年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5万余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为15.37%,高于全省近7个百分点。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风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新能源发电的近九成。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与生物质发电项目也迅速启动。预计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200万千瓦,届时将占全市装机总容量的33%左右。
  目前,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以生产电能的形式为主,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显著提高电网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接入、消纳和调节能力,有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我市已初步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电源中心,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220千伏电网为主网架,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地区电网,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足了“马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