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笔耕人生著述丰
敬畏书法
我市23件作品入围“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山东省预展
烈日下的劳动者
2013年07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耕人生著述丰
——张明志痴迷写作的故事



  高立基
  张明志先生实实在在地给了我一个惊喜。他原本说好2014年自己70周岁生日时完成这部名为《文萃什锦》的著作的,没想到整整提前了一年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他出版的第十六部著作!张明志这个人啊,一生奋进,从不懈怠,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都这把年纪了,可钻劲、韧劲和拼劲仍不减当年。作为挚友,我真是钦佩他那股青春般的创作活力。寝夜难眠之际,我按照古老的起承转合的行文方法,构思拙诗一首《笔耕人生著述丰》,从心底里表示祝贺:
    童稚崇拜状元郎,
    少小立志做栋梁。
    笔伴青春多磨难,
    从戎从政文采扬。
    不惑之年闯新路,
    三色荧屏奏华章。
    著述等身不言倦,
    老骥伏枥话沧桑。
  我把自己的深情凝聚到诗中,是想用这首诗来诠释张明志的坎坷人生和不屈不挠的写作精神。
童稚崇拜状元郎
少小立志做栋梁

  张明志孩提之时尊崇的状元名叫马愉,出自邻村的朱位村。马愉当过皇帝的老师,官至宰相,诗文入四库全书,死后御葬。马愉对周边村落影响很大。为了使明志长大了有出息,母亲经常跟幼年的明志讲述马状元的故事。在他四五岁时,小脚的母亲还不顾辛劳专门带他去拜谒状元墓。马状元的形象在幼小的明志的脑海中扎下了深深的根须。
  稍大,张明志开始从大量的书籍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他从看连环画、小人书开始,继而转向大部头的文学著作和历史故事。到初中毕业时,凡是能搜罗到的书籍,他都看了个遍。他特别喜欢马愉、岳飞等名人,决心长大后为国分忧,精忠报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绝不虚度年华、碌碌无为。
笔伴青春多磨难
从戎从政文采扬

  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刚刚初中毕业尚不满18周岁的张明志满怀悲壮一腔热血投身军旅。邻居大娘有些不舍,“孩子,你娘刚辞世不久,这眼下又要打仗,你不能去呀。”“当兵就是为打仗。”张明志安慰大娘,“我要战死疆场是烈士,若死不了说不定会当将军。”张明志当兵八年,蒋介石没敢冒险,而他却获得了三次提干的机会。令人遗憾的是,机会终究没有变为现实。“文革”中农村派系和宗族斗争的谣诼作祟,阻断了他的将军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部队却把他培养成了笔杆子——一个小有名气能将稿件多次刊登至国内顶级报刊的战士报道员。师政治部为此给他荣记三等功一次。
  笔杆子成为张明志一生中最大的财富。1970年春,张明志退役返乡,他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家庭的温馨。没过几天,手头痒痒,挑灯夜撰。不日,一篇反映读报用报的通讯《夜请指导员》在《大众日报》显著位置刊发。紧随其后,《农村大众》又发了他半个版的报道。县社轰动。张明志,哪路来的神仙?在他返乡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成为县通讯报道队伍中的一员。
  张明志的工作卓有成效。他脑子来得快,写稿速度快、质量高。不久,他到我老家长沟村采写改天换地建扬水站的事迹,《农村大众》用整版篇幅、以《献礼》为题配制插图全文刊发了他的这篇6000多字堪称重量级的报告文学,在全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年底,他被评为《大众日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模范通讯员,应邀到菏泽地区和昌潍地区的益都、潍县介绍写作经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74年1月,临朐县人武部根据部队意见,对张明志的家庭历史进行了认真地调查,澄清了一切不实之词,破格提升他为城关公社人武部副部长,之后又被任命为县直机关人武部部长。明志名曰从政,实际上是住在县人武部,负责全县的民兵报道。他轻车熟路,又吃苦耐劳,把那么窄的一个面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临朐县人武部因此被评为济南军区通讯报道先进典型,他本人也两次荣立三等功。
  转眼又是8年。张明志需要调换到地方任职。组织征求他的意见。他说,最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求高就,能平调到县机关搞文字就好。那几年,我曾不止一次地亲耳听到县领导对他的赞誉,夸他“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将才”。组织上对他的工作也从来都是满意的。开始,我挺乐观的,觉得这事八九不离十,会水到渠成的。
  时光如梭又一年。1983年秋的某一天下午,组织找他谈话,给了他两条选择,一是按副科级职务平调到乡镇做行政副职;二是县广电局领导职数已满,若去该单位须先辞县直机关人武部部长职务,再按一般工作人员的程序办理调动手续。
  “不让我搞文字我受不了。”他说,“咬咬牙,辞职就辞职吧,无官一身轻!我就到县广电局当编辑去!”听得出,他平和的语气中透露出心底的痛苦。我知道他内心委屈得很。然而,当时我只能拿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话安慰他。我说,“你辞职,说不定也会因祸得福。”没想到,接下来的事态发展还真被我言中了。
不惑之年闯新路
三色荧屏奏华章

  1984年春,潍坊市委决定筹建潍坊日报社和潍坊电视台,给张明志带来了福音。7月,他到岗潍坊广电局参加电视台的筹备工作。在他差三个月不到40周岁时,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新型的电子传媒行业。很快,他双喜临门,先是被破格任命为潍坊电视台主管业务的副台长;接着连闯市初评委、中评委和省高评委三关,在“文革”后全国第一次职称评定中被破格评聘为副高级——主任编辑。“双喜”,彻底洗涤了他先前所受的屈辱。几年后他晋升为高级编辑,当然那是后话了。
  在潍坊电视台这一宽阔的平台上。张明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路凯歌,突飞猛进。
  张明志承担了繁重的采、编、制、审业务和行政领导工作。超负荷的运转,把他累得一度耳朵失聪。他一边做高压氧舱治疗,一边坚持工作。一举一动,展现出他事事争创第一的秉性。他的主业是新闻,但却涉猎了电视的几乎所有领域。他参与创作的电视文艺和电视纪录片达百余部,有22部获省以上奖,其中担任编导的《兜肚》获全国卫生电影电视片白鹤奖;担任撰稿和制片的《喜庆龙年》获全国迎春节目展评二等奖;担任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学外语的庄户人》、《百岁老人电视情》获中国电视社教二等奖。
  张明志在电视界还是一个勇于吃螃蟹的人。他将实践升华为理论,结合电视业务著书立说。1991年,山东文艺出版社为他出版了专著《城市电视台》。《人民日报》专门为其刊发书评《别具特色的“城乡楼阁”》,指出,“这是中国研究城市电视台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第一次提出了电视文化的研究课题”。该书获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此后,他相继出版了《情系荧屏》等十几部著作共计500多万字,在全国电视界踩下了深深的一行脚印。
  张明志在电视领域的建树,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1992年,他入选山东省“十佳新闻编辑”;1993年,他被潍坊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7年,他获“泰山新闻奖”提名奖,记二等功一次;2001年,在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评选中获“百优”称号……
著述等身不言倦
老骥伏枥话沧桑

  2004年冬,张明志退休。朋友劝他:“明志啊,功成名就了,该喘口气了。”他嘴上感谢朋友的关心,却依然我行我素。他将阅历、知识、素材有效整合,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由新闻写作转而向文学创作冲刺。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走出大山》出版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又有三部宏观巨著小说出版。专家评价,他的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在退休半年之际,出版了热情讴歌时代英雄的长篇小说《荧子》。该书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一等奖,并入编作家文库。随后出版的长篇神话小说《七仙子》被改编成多集电视连续剧。他新出版的《文萃什锦》则是一部涵盖了电影文学剧本、小说、散文等文体在内的综合性文集。重头戏是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天勺塘》,两篇小说《七仙子》续和《奇女削发》;其他散文鉴赏也是篇篇经典,字字珠玑;不仅立意高,文笔清,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我读着张明志的新作,就想到了他会有更新的著作问世。我估摸,这时间应该不会太久。因为他是个和时间赛跑的“拼命三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