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笔耕人生著述丰
敬畏书法
我市23件作品入围“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山东省预展
烈日下的劳动者
2013年07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畏书法



  王树华

  书法,过去是工具,现在是艺术。她伴生着人类文明、记载着民族历史,是千百年来人们精心培育的一朵奇葩!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都应当十分虔诚地敬畏她……
  敬畏乃人之本性、与生俱来,是带有特别敬重成分的畏惧。正是因有这种敬畏,整个社会才做事有度、为人得当、和谐相处、繁荣进步。而时下却不尽然。我们身边常有一些人,好像“天不怕、地不怕”,天下老子第一。且不说这些人对法律还有没有畏惧,仅从他们在道德范畴的言行来看,特别是他们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书法,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信口开河、提笔就写,既无章法、又无功力,名曰书法、实则涂鸦者有之;留长发、剃光头,奇装异服、不修边幅,拖把能写、人体能书,怪招频出、故弄玄虚者有之;夸张变形、改造汉字,天马行空、五花八门,借创新之名、行盗名之实者有之。更有甚者,热衷机构包装、市场运作、媒体炒作,展览拍卖泛滥,浮躁之风日盛。明明自己的书写水平差强人意甚至一塌糊涂,竟然也弄上个什么噱头办起了培训班、速成班敛财,唯利是图,招摇撞骗,误人子弟,贻害无穷。在自己家里或租间房子,挂个牌子,就任什么院长。三五人凑在一起,成立个什么会,就是主席、副主席。“大家”、“大师”的头衔随便封,“第一”、“泰斗”的帽子都敢戴。目空一切,追名逐利,没了道德底线,忘了自己是谁,简直到了要名要钱不要脸的地步。实在是斯文扫地,廉耻全无,令人悲哀、令人叹息!
  岂不知,书法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既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睿智,无比厚重、深邃和博大。我理解,能真正称得上书法和书法家,起码要达到三重境界。一是技法纯熟。就是临池不辍、反复练习,形成书写习惯,技艺炉火纯青。凡有志于此者,无论临帖还是写碑,都应当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下上几十年苦功,方有收获,切不可追求速成、速效,短期行为。像三十年临池不下楼的智永禅师,用笔写穿木板的怀素大师,将水池染成墨色的著名书法家张芝,都留下了勤奋不已、刻苦用功的佳话。笔墨还当随时代。我们倡导继承传统,追摹古人;更应当呼唤创新、鼓励创新,集古成今。在书法历史的长河中,凡有成就者,无不经历过入古出新的煎熬。这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更没有捷径可走。二是学养深厚。中国书学从来都是千秋百代读书人的心灵结晶和精神产品,其墨迹展示着文化学者闳约深美的胸襟,积跬着他们全部的学养和情趣。古人讲,书本诗余,将书法视为作诗之后的余事。实际上,这里诗的意思是思想,诗歌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书法是书写思想的工具。所以历代大家都重视书外之学,才有“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名言。我们经常说,许多学者虽然练字不多,但一写就能看出不俗。而有些人写了一辈子,字却俗不可耐。就是因为学者修养好,方能以学养书。书法艺术犹如毛笔在宣纸上舞蹈,笔锋连缀着书者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书法独有的艺术功能和表情达意特点。像书圣王羲之的诸多作品摹本所以能流传于世,就是因为每一件都蕴涵着作者的思维和情感。特别是著名作品《兰亭序》,当写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其笔法轻逸秀美;当提到“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后,笔法就变得凝滞沉重,作者的情绪波动跃然纸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如此,将痛失亲人的哀怨、愤怒和激昂情绪挥洒得淋漓尽致。达到此种境界,并非一日之功。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文学功底、人生阅历、高尚情趣,是很难做到的。三是人格可敬。达到可敬的程度,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可敬,不是指获取多少头衔,作品的价格多高,一时多么出名,更不是得到多少人的盲目崇拜,让人感到可畏可怕,而是他的德、才、绩使同业之人由衷佩服,让所有人由衷敬佩。对此,古人早有成论,“人有多高,书就有多高”。综观历史,凡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像欧阳询、苏东坡、范仲淹、李世民、毛泽东,无一不是“书以载道”、“人书合一”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的,虽有其书法精妙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缘于他们超尘拔俗的俊伟人格。这也是“书法随功名”的书家大道。
  令人欣喜的是,“书法热”已在国人乃至世界华人中形成潮流。在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许多代表和委员都提出议案和建议。书法教育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进入课堂。这种书法的“盛世”,值得我们加倍珍惜。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书法历史、传承书法文化、创新书法艺术,在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教育界、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到义务,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培养书法兴趣,认识、了解和掌握书法知识,清理、整肃和净化社会环境,既增强欣赏鉴别能力,又不至于上当受骗,让书法艺术在和谐纯净的环境中发展。特别奉劝那些功利化、铜臭味十足的所谓“书法家”,能够真正良心发现,爱护大众对书法的热情,立即停止行骗敛财恶行,走向守法、治学、有操守的人生正道。敬畏国学、敬畏文化、敬畏书法艺术……
  (原载于7月19日《大众日报》第14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