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文 通讯员 姚新 刘明志 “谁令清流急泄,我观溪涧奔腾,水帘百丈落千重,激起雷鸣轰动,早有名诗题壁,岂无神话传承,草生灵气树蟠龙,花无风情万种。”这篇《西江月·沂山百丈崖瀑布》,刊登在全国知名的诗词杂志——《中华诗词》2011年第十期上。字里行间对于临朐沂山美景精彩的描写、传神的表现,让众多诗词爱好者大加赞赏……然而却很难想象,这般精妙的诗句却出自该县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地地道道的农家老汉。 今年68岁的窦学卫老人,家住临朐县东城街道窦家洼,从年轻时候便喜欢诗词,虽然喜欢创作,但作品多是顺口溜式的“打油诗”,用他的话说就是“上不了台面”。机缘巧合,2000年临朐“东镇诗社”成立,这个消息让当时已经56岁的窦学卫心里又痒痒了起来,他抱着多年来的作品来到诗社,虽然被告知这些“打油诗”质量不合格,但老人的热情却得到了老师们的鼓励与赏识,这让他很激动,怀揣诗人梦想多年的他,暗自下了决心这回一定要圆了自己的诗人梦。 就这样,已近花甲之年的他“半路出家”,在种田养殖、照顾家人之余,从头开始了古诗和格律诗的系统学习。诗词创作可没有顺口溜那么简单,这让初中文化程度、几乎零基础的窦学卫吃了不少苦头。“平仄不分,识字不多,连普通话都不会,很长时间里都摸不着门道。”说起那段日子,老人很是感慨。但困难总是挡不住心中有梦的人,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虚心向老师诗友们请教,甚至为了搞懂一个字的多重意思熬到深夜……渐渐地,窦学卫创作的诗作也开始有模有样、见诸报端。随着城市发展、生活质量提高,老人创作题材也更加丰富,农业发展、城市变化、公路建设都成为了老人创作的灵感源泉,一篇篇饱含对故乡浓厚感情的诗作,在他的笔尖下凝成。 2008年临朐县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窦学卫老人受邀开始在中小学校开展诗词教育,先后有200多人次接受过他的诗词创作指导,他指导的学生作品也开始在各级诗社报上刊登。有人劝他何必这么累,老人的回答是:“诗歌是咱们民族的瑰宝,一定要让这些孩子们从小就爱上这门艺术,苦点累点不怕,俺心里觉得热乎!” 2011年,窦学卫成为了中华诗词协会的一名会员,在发表作品的同时,还应邀参与全国诗词创作进行交流发言,到现在已创作诗词楹联近千首。谈起今后的诗词创作,窦学卫说,“只要还能写就要一直写下去,把最好的诗词留给后代、留给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