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解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卫生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清代潍县科举兴盛的陈氏四门第
雍正:治国重在做实事
老照片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2013年09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潍县科举兴盛的陈氏四门第
  《清代待试图》描绘了清朝考生等待进入试场的情况。 (资料图片)



  清代自嘉庆到光绪(1796-1905)百余年时间,是潍县科举的兴盛时期。以诗书传家、尊师重教出名的潍县陈大观家族,相继出了43名举人,有15人中了进士。其中,父子、兄弟、祖孙连捷成进士者,屡见不鲜。当时的潍县人,曾为陈氏这些书香门第,送上了有如“翰林院”、“广东道”、“鹿鸣接响”、“八支旗杆底”等等的雅号。
  潍县人文环境嘉庆年间大改观
  满清入主中原后,在科举上沿袭明制,从顺治元年即开科取士,但因清初满汉民族矛盾尖锐,战乱频仍,到乾隆末,社会虽早已稳定,但在这150多年时间内,潍县只出了举人65名,中进士的13人中,陈氏家族只有陈兆鸾1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清乾隆年间,主政潍县的名流如赖光表、郑板桥等,为力振教育与科举,曾先后大修学宫与文昌阁,乾隆二十九年(1764),潍县知县韩光德与地方士绅又在城里倡建了潍阳书院。早在明万历四年(1576),由名宦刘应节致仕后创办的麓台书院,经高桂、刘以贵、闫循观、韩梦周、高守训等几代名儒大师们辛勤耕耘,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已经声名鹊起,誉满山左,已有一大批莘莘学子脱颖而出。潍县的人文环境,此时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而后,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废除前,潍县在这晚清的100多年时间,新增举人231名、进士66人,中进士的66人中,有陈氏家族的15人。
北门大街上出现了“翰林院”
  翰林院本是封建朝廷的“智库”,潍县城的“翰林院”,却是当地为陈大观三支陈三复后人陈祥桂(15世)兄弟6人集居的住宅送上的雅号。陈家这座住宅,原址在今潍城北门大街南段路东,城隍庙街路口以南。清嘉庆十三年(1808),陈祥桂长子陈官俊首中进士,而后官俊子介祺、侄子介猷,相继也中了进士,因他们三人都曾在京都翰林院当过编修或庶吉士,由此,潍县人就为他家的住宅起名叫“翰林院”了。从嘉庆年间始,这一门第中连续出过12名举人,5名进士。陈官俊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其子陈介祺任翰林院编修,三品顶戴,赏戴花翎,致仕后专心藏古、考古、释古,成为一代大金石学家;官俊堂弟陈官乂,道光进士,任南康知府;从第陈官人长子陈介眉,河南归德知府,陈介璋任安徽池州知府;陈介猷后任内阁中书。
  家学渊源的陈官俊,出科前曾就读于麓台书院,师从潍县名儒高守训。与族叔陈廷钰、族弟陈述经等研读经书。发迹后不仅出资支持兴办地方书院,还与陈廷钰出资为宗师韩梦周先生出版了文集。家住松园子街的陈官俊从弟陈官贤一家,可谓世代以诗书传家立业的典范。陈官贤,幼年从学于嘉庆进士、名师王延年。王先生一生教授的弟子中,有46人中举、8人成了进士。陈官贤中举后任馆陶县教谕、临清学正。他曾以王延年教授自己读经的经历,在家教授儿子陈介侯,而后介侯也中举,任滨州训导。官贤长孙孚庆,同治拔贡,授惠民训导,主讲武定、惠民两书院,后监理济南泺源书院。次孙咸庆与恒庆,分别是光绪贡生、举人,咸庆任蒙阴县训导。恒庆曾任馆陶训导,成进士后在京都做官20多年,外放锦州知府。恒庆侄润综,副贡、候补训导。由此,潍县人称陈官贤家是“一门五科第,四世六教官”。
西门里三条过道里“鹿鸣接响”
  唐代科举乡试后,在地方长官宴请得中举子的宴会上,因歌唱《诗·小雅·鹿鸣》而名之曰“鹿鸣宴”。明、清沿袭旧制,在乡试放榜次日举行鹿鸣宴,并邀请住当地内外帘官一同赴宴。
  清嘉庆年间,潍县城西门里三条过道的中过道大门上,曾悬有“鹿鸣接响”的匾额,记下了陈大观家族老三支陈三乐的后人陈述经昆仲、父子,诗书传家科举连绵的故事。
  陈述经,字子郛,号笈堂。父陈其绳,平素好读《朱子纲目》,母亲郭氏也博通经文。述经十六岁应县试时,有“养成瑚琏器,耻作斗筲才”的抱负。嘉庆五年庚申(1800),他与本县的刘济川、陈官俊等人同时中举。第二年,他的从兄陈述东(陈其谟之子)中举。但是,直到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述经才成进士。期间十多年时间,述经除几次赴京参加会试外,平素在家认真读书并用心课教两个弟弟。二弟述芹,嘉庆癸酉(1813)中举,第二年(1814),弱冠成进士。三弟述贤,也在嘉庆戊寅(1818)中举。而后述经三子象枢,是道光十九年乙亥(1839)第一名举人,象枢从兄象轸(其彬孙、述汤之子)也在同科中举。述芹的次子象仪,道光十七年拔贡。此时的这个家庭中,赴过鹿鸣宴的接二连三,因此大门上高悬了“鹿鸣接响”的匾额。
  陈述经中进士后,历任内阁中书、内阁典籍、充国史馆校对官。他官衢州同知时,居官清正,讼词亲批,民甚德之。有闽商赠匾饰,被他移到神祠,惟与二三学子讲研诗古文词。同年好友林则徐造访述经于寄居的破庙中,林对述经说:“十哥(述经大排行第十)在此读书,洵(实在)可乐也!“
  咸丰庚申(1860),正是陈述经中举60周年,这位德高年韶的老人受邀,得以与新科举子一同,再次出席了鹿鸣宴,可谓“重宴鹿鸣”,此事,在潍县少有。
老枝新秀“广东道”
  被称作“广东道”的陈应聘(十七世)家族,是陈大观长支九世陈所问次子陈祝祯的后人。早在明万历年间,陈所问与胞兄所养同时中举,而后所问成进士,明代270多年间,潍县共出过28名进士,其中三名出自陈所问家,但自康熙以后,所问家族后人科举不振,直到道光年间,应聘弟兄五人中,有三人先后中举。可谓“老枝新秀”。陈应聘长兄陈应芬,中举后任过长庆训导;应聘弟应枢,以举人任直隶西苑知县、北运河河西务同知。陈应聘,道光八年中举,十三年(1833)中进士,任四川新都、岳池知县,调广东新会知县,因守城功,署韶州府知府,护理南韶连兵备道。因其太高祖陈所问,明代曾任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陈应聘又在广东当过道台,且其后世也在广东做官,因此潍县人称这一家为“广东道”。其府第原来在城隍庙街中段路南(原是明末名宦张尔忠在西门大街大十字口附近住宅的后院,归了陈氏后,改在城隍庙街开门),而后陈应聘的两个孙子陈德昌、陈世昌先后在光绪年间中进士后,又在北门大街中段路西建了新宅,后人称城隍庙街的老宅为“广东道”老大门,北门大街路西的新宅为“广东道”新大门。
金巷子里的“八支旗杆底”
  清乾隆年间,以弃学经商发家致富的陈尚志家族(三支陈三奇后人),在其老家北门大街以东,建设成片豪华住宅,而后逐渐形成了小街,曾被潍县人称为“金巷子”。陈尚志及其子孙,义行传家,在捐资修城墙、学宫、文昌阁的同时,又通过捐钱取得了许多挂名的官衔。由此,他家没有通过科考,也有13人取得“例贡生”的学衔。嘉庆年间,尚志曾孙陈迪聪在义行传家中,致力于振兴地方的教育科考事业。他在嘉庆十四年(1809)首倡并联合同仁李琅等,请于山东学政钱椒、山东巡抚杨志信入奏,得旨为潍县县学恢复增加了廪生指标4名,为此,邑人曾将“德光学校”,匾额悬在陈家的大门上。
  为了要求后人,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考以扬名,陈迪聪对教育几个儿子,更是不遗余力。他除了聘请名师教诲子侄,每当四方文人学士路过潍县,“必敦请到家,肃具觞豆,流连数日”。当时潍县的治学名宿如韩理堂、高守训、刘济川等,也都是迪聪家的座上客和莫逆交。藉此,子侄们得到了熏陶教诲,在课业上累意进取。终于,迪聪的长子陈凤翰,在嘉庆九年(1804)优贡,十八年(1813)中举,同年,凤翰弟凤喈拔贡,之后一年(1814),陈凤翰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曾任福建建宁、延平、兴化、泉州等8府知。凤翰孙陈梦庚光绪己丑(1889)举人、凤翰孙陈晋康(出嗣)光绪辛丑(1901)举人。为了宣扬科第连绵的荣耀,金巷子陈凤翰家门前,曾经相继竖起过八支旗杆。潍县人就称这里为“八支旗杆底”了。由此,这个家族,经历了从弃学经商致富捐钱买官,再重新走上了以“诗书传家远、科举振家声”的风光里程。       陈瑞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