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 于加斌 全市加快滨海开发推进会议指出,要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集中在八个方面寻求突破,培育潍坊科学发展新优势。在产城一体发展上突破,是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基于滨海的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产城一体发展的丰富内涵、发展规律和实现路径,积极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努力培育产城融合发展新优势。 产城一体发展 是实现“两化互动”的必然要求 产城一体化,是伴随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进程而产生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将产业功能、城镇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促进产业和城镇发展相协调。城镇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二者有机融合,不可分割。在国内外的城镇发展进程中,产兴城兴、产衰城衰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曾经聚集了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业巨头,但受汽车业不景气、房地产泡沫破裂等因素影响,人口已由180多万降至70万,城市越来越萧条,最终走向破产。我国的鄂尔多斯市,曾经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的辉煌,人均GDP超过香港,但由于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2011年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新区人口还不到3万人。在一些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镇功能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导致产业与城镇人为分割,既无法满足从业人员的生活服务需求,也无法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上海的张江科技园,现在已经容纳了18万人就业,由于当时没有按产城一体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导致每到夜晚就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都十分注重用产城一体的理念来规划和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青岛市“蓝色硅谷”规划的五个专业小镇,坚持以人为本、产城结合、突出特色、相互支撑的现代理念,每个小镇都按特色功能定位来集中相关的要素,通过高度集约的五个专业小镇支撑“蓝色硅谷”的发展。成都的双流县,坚持产城融合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园区内超市、公园、医院一应俱全,步行三五分钟就可到达工作岗位,生产生活十分便利。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来看,产城一体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产城一体发展,同步规划、发展产业和城镇,高水平推进园区和城镇建设,既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又能带来居业结合的业态组合,实现包括住宅、办公、商业等在内的多业态搭配,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 产城一体发展 是突破滨海的现实选择 加快开发滨海,是潍坊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夙愿。从上世纪80年代市委、市政府确定开发北部,到90年代中期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再到2005年启动新一轮开发建设,特别是实施蓝黄两大国家战略、滨海区升级为国家经济开发区,经过全市上下30年艰苦奋斗,滨海开发取得重大成就。基础设施加快配套,累计投资260亿元,完成配套160平方公里,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路网基本形成,水利、电力、通讯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装备制造、石化盐化、临港物流、绿色能源等产业加快聚集,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新城建设开始起步,科教、商务、旅游、商住等设施建设陆续展开,有的项目已建成投用。应当说,滨海已经拉起开发建设的框架,具备了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滨海区与全国同类开发区不同,面积大又远离主城区,发展产业没有城市依托,甚至缺乏基本的环境条件。因此,我们推进滨海开发建设,必须在产城一体发展上寻求突破,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功能配套,着力突破没有城镇依托的制约。应当遵循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规律,借鉴先进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经验,坚持产业立区、产城一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城镇建设为依托,构建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聚集各类为生产、生活提供现代化服务的要素,满足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确保企业和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下、发展得好。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实现滨海全域城市化,以此把滨海建设成为工业主导、城镇支撑、滨海特色、现代水准的宜业宜居宜游新城区。 产城一体发展 需要把握的重点环节 推进滨海开发,实现产城一体发展,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将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同步规划,科学选择产业和城镇的空间组合方式,使产城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坚持规划编制一步到位,做到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城镇设计格调统一。按照“海陆统筹、功能集区、小镇联城、轴带展开、生态治城”的思路,统筹考虑“轴、带、区、镇”等要素,同步配套推进,满足产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二是突出产业发展。只有产业突出,城镇发展才有支撑。应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敏锐把握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加快推进装备智能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低碳化、产品品牌化,全面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着力引进发展产品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水平高、项目投资强度高、产业集聚度高的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三是加快城镇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镇融合、轴带展开的原则,居中规划建设滨海中心区,依托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产业小镇,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提升居民小镇,促进各个层次分工协作、双向互动、协调发展。完善功能配套,中心区集中布局行政、金融、商务、文化、科教等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全区的综合功能;整体提升居民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发展居住、餐饮、购物、文教、卫生等服务业,打造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就近服务的平台。四是强化基础配套。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强化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营和现代化管理,着力打造原水、制水、供水、中水回用、海水利用一体化现代水务产业链,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镇公交体系,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主导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现代信息通信网络,确保供水保障充足高效、交通网络便捷畅通、能源保障安全清洁、信息网络方便快捷。五是抓好生态建设。滨海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态脆弱,突破滨海最为重要的是解决好生态问题。围绕建设支撑永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深入研究滨海区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现状,科学预测未来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要求,整体进行设计,强化具体措施,保证滨海区水质、绿化、大气和防灾标准优于城市规定标准。尤其在水生态上,实行全域直饮水、零排放、低碳化,力求使生态环保成为滨海最靓丽的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