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统筹 产城一体把滨海建成宜业宜居宜游的“未来城” |
——访市突破滨海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滨海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恒道 |
|
□本报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王志顺 市委、市政府决策突破滨海战略,重点强调“坚持产业立区、产城一体,构建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作为全市北部沿海开发主战场,如何落实决策部署,加快产城一体发展?记者日前采访了市突破滨海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滨海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恒道。 张恒道说,在蓝黄战略持续推进、向纵深展开之际,市委、市政府作出突破滨海战略决策,对潍坊来说,不是提速增量,而是转型升级。产城一体是“三化互动”的实践要求,是一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目标是打造可自我成长、可持续发展、可满足居住者一生所需的“未来城”。要深刻认识“产城一体”内涵,不是把产业、城市简单地放在一起发展,而是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作支撑,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实现产业、城市融合发展。他说,结合滨海实际,着力抓好“四件大事”。 第一,高点定位,接轨世界。规划成功意味着突破滨海成功一半。要将杜昌文书记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到位,突出现代理念、国际标准,全面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策划成立突破滨海规划战略顾问团,聘请国际规划名家任总顾问,利用大师的眼光境界,把滨海高起点、全方位规划好,先入为主,厚积薄发,形成永续发展蓝图。按照“产城结合、轴带展开”的思路,编制一流城市设计,北海路和白浪河为文化轴、生态轴、城市轴,由北向南布局海滨带、城市带、产业带,加快全域城市化,规划市镇园三位一体新格局,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韵律,坚持文化造城,强调差异化,做足特色文章,不比总量,比魅力。坚持大开大合,生态自然,林带间隔,带片结合,水系联网,水绿交融,打造森林城市和滨海水城。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现代化、人性化、低碳化、生态化,实现直饮水、零排放、低耗能、光伏化,让未来的滨海宜业宜居宜游。 第二,外联内引,集群发展。一是强化与发达地区的战略合作。省内要借力“龙头城市”,借梯登高,策划建立青潍联合发展区,经济要素、人才资源、交通系统、能源管线对接共享,推进青潍一体化;省外要谋划与上海、深圳的深度合作,在滨海规划沪潍、深潍产业园等,集聚长三角、珠三角优质资源。二是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和重点项目入区建设,培植优势主导产业,每2至3个特色产业园配套1个特色产业小镇。三是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集约发展汽车制造、动力机械、工程机械、海洋化工、临港物流、滨海旅游6大集群产业,集中布局24个特色产业园区。全面实施“十百千”产业聚集工程,集聚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 第三,职教引领,战略协同。在当下产能过剩、资金形势严峻,传统开发模式日渐式微情势下,突出抓好职业教育,以职教园区带动产业园区,是战略选择问题。要用好“国家级潍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这一全国独有政策,探索学校企业双元制职教模式,以院校聚集带动人才聚集,以职业教育带动产业发展,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集聚人气,集结人才,集合智力,为突破滨海提供人才支撑。要学习广东“双转移”经验,从职业教育入手,尝试以财政补贴方式,在我市“三南”地区策划建立生态涵养区,退耕还林,涵养生态,打造绿色屏障;适龄劳动力转移出来,到滨海职教园区就读,毕业后在产业园区就业,实现劳动力、产业转移。只有从职业教育切入,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突破滨海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 第四,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突破滨海首先是体制机制的突破。要按照“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要求,积极借鉴西方“公私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经验,加快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大力创新公共服务机制,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事业入手,不复制老体制,有序引入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实施市场化运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政府不再什么也亲力亲为。 张恒道表示,突破滨海,是全市人民的意志,寄托着全市上下的期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区上下将牢记市委、市政府重托,将各项部署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坚持产城一体,实施全域统筹,集中所有资源,打造最具现代气息、最有发展活力、最显城市魅力的滨海“未来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