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 国际
 
标题导航
美国为什么急于解决伊朗核纠纷?
提质量 抓特色 创品牌
“毒校服”危害猛于虎
2013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毒校服”危害猛于虎



  ◎张志君

  继今年初上海的“毒校服”事件之后,近日,上海质监部门公布的抽查结果显示,抽检的30批次学生服产品中有7批次不合格,更有一款被检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此次上海“毒校服”事件之所以令人侧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家校服生产厂是“蝉联”数年屡上“黑榜”的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它竟然可以继续为“祖国的花朵”提供校服。更让人震惊和忧心的是,有毒校服从生产环节到学校的采购,直至穿到学生身上,竟然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上了“黑榜”的生产厂家都可以继续生产,并且还能有“市场”,究其原因何在呢?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首要原因是校服的生产十分封闭,生产和设计过程都没有相应监管,而学生对于校服也没有选择权和知情权,这就在客观上给学校和生产企业创造了“暗箱操作”的条件,学校存在串通生产商压低校服的成本从而谋利的可能。再者,校服生产准入门槛很低,只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服装企业都能生产校服,不需要申请专门的生产许可。即使有服装企业没有按照国家强制标准产销校服,被吊销营业执照,但违法企业还可以重新申请登记注册新公司继续接单。不少中小服装生产企业在外地引进布料甚至直接外地生产,销售地的质监部门受制于属地化监管的原则,往往难以介入。
  这几年,校园产品质量事件不断,无论是学生营养餐安全事件,还是“毒校服”事件,都对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产生恶劣影响。让学生穿校服,一是为了避免学生的攀比心理,二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然而,校服“染毒”,却让所有的意义都烟消云散。有媒体调查后称校服背后猫腻多多,事件至此也显示毒校服藏有巨大利益链条。相关企业并未受到实际制裁,而很多学生还每年都必须为“毒校服”买单,那么学生的健康应该由谁买单?
  企业要盈利,孩子要健康,学校有苦衷,破题之要还在理解校服的公共属性。校服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准公共品”,只要增加教育投入,适度补贴或减免税费,不仅可以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还会改善校服质量、提升校服品质,让青春校园靓丽生色。而依托公共财政的集中采购、支付,也便于资金监管、质量检查。另外,要将市场管理规范化,各行业要确立明确的准入机制,定期对相关企业进行检查,对没有达到生产要求的,要及时停止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收回其流入市场的产品,并将相关调查结果告知公众;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加入到质量监控这场“战争”中来,更好地加强社会监督,防微杜渐。
  在屡曝不止的校服质量门事件中,其危害不仅仅在于致病致癌与否,它反映了教育和监管体制之失察失职和失责。虽然在发生毒校服事件后,相关部门做出迅速反应,但每次都是发生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样只能治标不治本。根治“毒校服”,何不从加强监管开始?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