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林峰
高新区,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瞩目!高新区,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魅力!这里的每一处都弥漫着科技创新的时代气息,每一处都诠释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斐然业绩,见证着高新区走向辉煌的豪迈脚步。 市委、市政府“四一三”战略推高了高新区的期盼,升腾着高新区的希望。这个区不断壮大企业群体,完善产业链条,优化发展载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化布局、链条式成长、集群化发展,不断膨胀产业规模和总量,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贡献力、带动力,力争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定位:突出集群发展 作为高新区的产业集群之一,生物医药园的公共技术平台是全国15个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之一,也是全国重大新药创制孵化基地。园区前期主攻的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依托留学博士从国外带来的先进技术,服务当地企业。贝瑞康公司聘请的刘海燕博士,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项目前期全部科研工作,也完成了产业化阶段的设备购置,目前正在调试,很快就能投产,投产初期能实现产值两三千万元。在生物医药园,像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 创新唯上,百花绽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是科技,动力是创新。高新区突出集群发展,变块状经济为集群经济,抓住半导体发光产业集群进入全国首批十大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的机遇,做大总量,提升内涵,打造产业高地。同时,充分发挥动力机械产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潍柴动力、福田汽车、盛瑞传动等龙头企业,聚集一批产业链配套项目,创建国家动力产业集群。 创新成为一面旗帜,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 优势:壮大企业群体 在高新区,“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不仅是目标,更是贯穿发展始终的创新实践。 特种纸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高新区汇胜集团发起成立后,围绕优化特种纸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以共同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特种纸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了我国特种纸新材料产业整体水平。 高新区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大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海外并购、增资扩产,加快推进149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引导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改造、产品开发、“退二进三”、发展循环经济等多种途径,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外,高新区不断培育新生亮点,推动赛迪精密机械、华滋模切机、超导磁电等1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当前重点推进大洋泊车、贝瑞康生物、中科生物、美珂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企业成为细分市场龙头,打造一批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行业“小巨人”。
日前,高新区山东地理信息产业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基地计划投资6.5亿元,将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地理信息装备制造业基地,已建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初具规模。位于市区的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研发中心,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云计算平台、呼叫中心平台、IBM智慧软件公共技术平台、中间件平台。现已有方元、尚德、英豪、科奥讯、盛源等十多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 “一区多园”格局,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建设成“魅力园区”、“活力园区”、“实力园区”,奏响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强音。高新区放大光电园、软件园、生物园等主体园区与滨海高新产业园、寿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坊子地理信息产业园、高密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辐射园区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加快高新滨海产业园、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新媒体广告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呼叫中心基地、新昌工业园、新钢材料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完善孵化、加速、产业化等支撑体系,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转型发展。 在特色园区建设发展上,高新区着眼全市资源的统筹和配置,与坊子地理信息产业园实现研发孵化总部与装备制造园区的合理布局分工;在新媒体广告产业园发展上,与潍城区的广告创意园区实现差异发展、协同推进;在金融产业发展中,与奎文区实现新型金融服务业态与既有金融载体的互补发展;在中国食品谷建设上,发挥好研发孵化和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在滨海高新产业园建设中,着力发展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对全市海洋生物工程的引领辐射。 在蓝黄国家战略引领下,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发起了群团冲锋,以创新为号角,吸引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出高新产业高地。时下,高新技术产业已然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主力军。高新区,正在掀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