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商业
 
标题导航
斑斓秋季叶斑斓
秋意细品
秋 天
以古鉴今的通俗文学作品
激情追踪
沁园春·泰山日出
盼 望
品味桑葚
2013年1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古鉴今的通俗文学作品
——《杨妙真传奇》读后感言



  ◎王瑞甫

  同事单保华先生的长篇小说《杨妙真传奇》历时五年多,终于得以圆满封笔、顺利付梓。在这部洋洋洒洒共计近五十三万字的长篇巨著正式出版前,有缘和有幸得以先睹为快。掩卷之后,对作者数年笔耕,终得正果感到由衷地高兴。
  这部作品系长篇通俗历史小说,全面展示了十三世纪初,我国北方红袄军起义主要力量之一的杨妙真部诞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进程。作者以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历史主义的视角,以杨妙真起义始末为载体,以我国金与南宋对峙时期和宋、元之交,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三大统治力量及其政权连年交战,频仍的战乱和民众负担的不断加重,导致我国北方、特别是现在的山东一带,经济停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创作为一部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历史文学作品,有效弥补了这一时期地方历史相关记载显得简略和浅陋的缺憾。
  在作者的笔下,作品的主人公杨妙真是一个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农民起义领袖人物。而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主要特征是农村或农民以暴动的形式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通常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自发举行武装起义。因而其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疾恶如仇、爱憎分明则是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所具备的必要条件。
  同时,作者笔下的杨妙真又是一个具有佛家慈悲情怀、内心显得矛盾和迷惘的悲剧式人物。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后鲜有成功者。农民起义在政治上是盲目和没有远见的。依靠农民起义直接推动社会发展、达到天下大治的例子是没有的。农民起义最多能够推动改朝换代,表面上推翻了旧有的体系,但即使建立了新的王朝,旧体系还要恢复,否则新王朝是站不住脚的。通过起义,农民最直接的收获也就是统治者推行一定的让步政策,在利益分配方面宽松一下,让农民负担减轻一下,能够活得下去。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杨妙真也摆脱不了盲目和没有远见的局限性。而且,由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权先灭金、后灭宋,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更为野蛮,故红袄军起义基本没有什么结果,农民连这一点可怜的收益也没有得到。这是杨妙真矛盾和迷惘的的根源所在。按照作者的描述,她最后在给区呈秀的信中写道:“天下事了犹未了,不妨不了了之。”又写道:“我自来处来,自往去处去。”于是,避世出家成了这个起义领袖人物的归宿。
  为了再现历史,作者查阅了《宋史》、《金史》、《元史》等上百部历史著作。因而涉及与杨妙真起义军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诸多历史元素,例如南宋政权、金政权、蒙古政权及其国都的概况,地方官府山东东路及其益都府、宁海州的辖区、职能、官署、长官名称、治所概况,各地名胜如益都大云寺和城隍庙、临朐文昌阁、石门山逄公庙的历史渊源等,在这部作品中,都有言简意赅的通俗表述。作者对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宋初金匮之盟、金政权滥发交钞和宝货(银币)情况的解读等,都十分认真、细致。因而,作者尊重历史事实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作者通过诠释相关诸多元素的含义、细腻描述自然景色、介绍曲艺民俗、地方特产等形式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等多种方法,突出了作品的知识性。普济的含义,红袄军名称的由来,山东大鼓、密州快板等地方曲艺,楚州婚俗、益都特产等地方特色的元素,仰天山、磨旗山、云门山、大明湖等处的自然景色等内容在这部作品中,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显示了作者厚重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
  在文学创作艺术方面,作者以多种手法渲染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挖掘民间故事、传说,如对隋代青州城(东阳城)南门里财主李清厌恶战争,试图避世成仙传说的生动描写;通过细节展现无巧不成书的艺术感染力,如对益都城赵王府避难暗道入口触动机关赵光义灵位的描述;用具体事例展示金政权的残暴统治和民众造反起义的合理性,如杨安儿因杨妙真见义勇为大闹城隍庙、汲君立因为制止三名金兵轮奸年轻女店主、王琳因为反抗金武士将街头青年当作靶子戏耍等都先后被关进益都监狱。三人狱中义结金兰,相约造反;安排青年男女的感情发展强化可读性,如赵文辉暗恋杨妙真、区呈秀暗恋杨安儿、金郡主完颜金铃子追求杨安儿等等。这些手法和情节安排在逻辑上不一定严密,但却都以通俗生动的描述具有了让人不忍释卷的魅力。
  总体而言,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挖掘历史积淀、以古鉴今、为构建和谐社会集聚正能量的文化自觉,属于一部雅俗共赏、值得一读的通俗历史文学作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