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文 漫步老潍城的旧街古巷,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祥和,呼吸到的是隔岁经年而愈发清晰的文化芬芳。当一座城市历史久了,总会出现几个“奇人”,“奇人”的“奇”不仅在于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还在于他们身上不凡的技艺与精神,今年已经82岁的张洪升就是这样一位“奇人”。 在潍城的苗圃二路附近居民都认识张洪升,张师傅精神矍铄,背不驼腰不弯,举止谦恭,周围的人见他出门,都会尊称一声“张师傅”,老邻居都知道张洪升当年是练武的人,但具体是哪路哪派,清楚的人却不多,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洪升的名字曾响彻潍坊武术界。 1931年,张洪升生于潍县一普通家庭。年幼的张洪升聪明好学,虽然只上过五年私塾,但是他自小就对戏曲、书法、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拿起纸笔就能无师自通,特别是捏泥人,他痴迷到上学的路上捏,晚上藏在被窝里捏,再后来跟着和尚学着捏泥塑。9岁时他就拿着自做的泥人到沙滩大集去摆摊,一会儿功夫就能被抢购光。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为了不受人欺负,强身健体,幼年的张洪升拜到湖北人李良君门下学习功夫,青年时代每天都在压腿、踢腿、站桩的苦练中度过,直到长拳短打,刀枪剑棍样样精通。1951年,张洪升又到李良君的好友,著名武术名家王子平家中学习,武功大有进步,尤其是“八极拳大成”更是演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张洪升牢记师傅的教诲,天天坚持练功。1952年,张洪升进入潍坊柴油机厂,因技术精炼,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便提为六级钳工,后来他经常抱打不平,见义勇为,并广收门徒,因此在潍坊武术界名声大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文革”入狱等一连串人生打击差点击倒了这名武林英雄,在恩师与朋友的帮助下,张洪升在恢复精神的过程中,慢慢悟到了武术的真谛:武术应注重“内外兼修”,只有内外兼修、阴阳互济、德艺并重,才能真正达到力与美的结合。 历经人生起伏的张洪升开始收起了年轻时的锋芒与锐利,将对胜败的追求转到对艺术的求索中。可能是由于天资聪颖,也可能是上天厚爱,张洪升玩起任何东西或手艺,都能做出“绝活”。他把打小痴迷的“捏泥人”的兴趣与他精湛的金属工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技艺。他的铜塑菩萨、罗汉、飞禽走兽等,造型精准,骨力遒劲,生动传神,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特色。潍坊的仿古铜器技艺是全国一绝,而张洪升仅从几张照片就能仿造浇铸出毛公鼎这样的大型青铜模型。 步入老年的张洪升爱好和兴趣更为广泛,他有一段时间迷上烧制人造上水石,做出来的盆景热销各地;后来他又迷上传统书画,与一般退休老人的单纯爱好不同,他对甲骨文、大篆、小篆、国画山水等到了“精通”的境界,他的书画作品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精雕细刻,着重于气势与章法,浓墨重笔而又飘逸洒脱。篆刻印章他也不在话下,在他朴素的家里,记者见到在橱柜、床下成堆的刻石与印章,小者只有几钱重,大者1米见方,达100多公斤;在其弟著名油画家张国祥的影响下,张洪升还拿起了油画笔,作品中都透出了他的天分与坚持。这一切,对于只读过五年私塾的张洪升而言,实在令人敬佩。 现在的张洪升依然坚持每天练武强身,在积极参加各类武术活动之余,他还在整理编著拳谱。他的徒弟田宗磊告诉记者,张师傅最受不了别人叫他“张老”。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古典侠义精神的延续:追求自我理想实现的韧性以及勇于担当的情怀,更是一种无愧天地,从容生活的大气风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