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祖岩 逢年过节,是访贫问苦、送温暖的集中时期,不少受助者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救济,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然而,“温暖”究竟应该怎样“送”,送“温暖”的效果如何……等等,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送“温暖”要想送出“雪中炭”的实效,需提前备好“三张单”。 “供求单”问清楚:温暖送给谁?若要“送暖”有效率,必须调查需求和供给状况,摸清“缺口”,做到点面结合,合理选择“送暖”对象。然后,搞清楚受助者的基本情况,征求不同受助者的意见和建议,把最需要的“温暖”送给受助者,切实搞好“供求对接”。 “计划单”想透彻:温暖送什么?送“温暖”要问“需”于民,为受助者备好丰富的“菜单”。首先,要了解受助者的真正需要,提高“送暖”的针对性。除物质上的帮扶外,可以开展一些精神慰问活动,送“精神食粮”。其次,拓宽救助领域,提供医疗、子女教育、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再者,开展就业指导,送致富信息,帮助制定脱贫致富计划,开拓就业岗位,从源头上消除致贫因素。也可以通过医保、低保、养老、失业等保障制度来援助受助方。 “帮扶单”搞明白:温暖该咋送?送“温暖”要改变过去“节前”送的惯例,适时为受助者“供暖”;探索创新送温暖形式,通过建议设立捐助站,并配套便利店、爱心超市等,由志愿者、受助者来运行和监管。捐助物资通过捐助站接收,并负责发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