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代 临近春节,潍坊本土曲艺社团“鸣春社”社长刘天龙(右图左一)又开始为一年一度的“封箱”演出忙碌起来。“今年我们创新了一些相声话剧,丰富一下舞台表演形式,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刘天龙说。 刘天龙自幼酷爱曲艺。从最初的模仿单田芳、赵本山、马三立等大腕到后期的登台演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他擅长相声、小品、评书,将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2009年1月,刘天龙与潍坊本地的曲艺爱好者们一起组织成立了“鸣春社”,成为潍坊市唯一一家集相声、快板、山东快书、评书、双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草根曲艺社团。“鸣春”二字寄托了刘天龙对社团的希望:“一鸣惊人,潍坊相声的春天真正到来。” 过去的2013年对于刘天龙来说,像“鸣春社”成立后的每一年一样,都是忙碌和收获的一年。除了“鸣春社”在茶馆的日常演出外,作为一名教师,他还在学校里开设了曲艺课堂,为爱好曲艺的学生们进行课外辅导。他对公益事业也是义不容辞,他与“鸣春社”的社员们一起参加了市艺术馆组织的“曲艺进校园”活动,为市区高校的学生们带去了一场场精彩的曲艺表演;“十艺节”期间,他和搭档徐永新一起在群众文化舞台上用笑声感染观众。 过去的一年是精彩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封箱”演出结束后,刘天龙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团寻找更加适合的演出场地。谈到梦想,他说:“我自己的梦想是在60岁之前能办自己的书画展,而更大的梦想还是关于相声,希望‘鸣春社’能在潍坊成为知名社团,登上更大舞台,把更多笑声带给更多的人。” 记者陈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