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解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03版
聚焦滨海

第04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潍县过年有讲究
辞 灶
青岛除夕吃“和菜”
日照要到码头拜海龙王
淄博新年风俗
孔府年节
2014年01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辞 灶



  我的故乡潍坊,管送灶叫辞灶。我亲历过十几次,印象颇深。如今回想起来,有欢乐的情趣,也有深沉的忧思。随着年龄渐长,听了些有关灶君的传说,并懂得了祭灶的由来。它来源于原始人对火的敬畏崇拜;来源于对那些能找到火、保存火、利用火、管理火,用火为大家制造熟食的人的感恩敬仰。古人视火为神灵,把最会用火做饭和发明灶的人誉为灶君灶王,是很自然的事。
  少年的我只见过自家辞灶的情景,上供在厨房里。平时蒸煮用右边的锅灶,烧水炒菜用靠窗的砖砌大站炉子。左边的锅灶过年节或客人多时才用,灶君像就贴在左锅台之上的西墙上。祭祀时大概只供一盅黄酒,一盘糖瓜,外加四样粗点心,餐具全是家常用的。
  记得有个童谣唱道:“糖瓜,辞灶,家家媳妇来到,再不来就不要了。”辞灶须家人齐全,如果有出门在外回不来的,这家就不辞灶,生怕“越辞越远”。辞灶必须用糖瓜,我家买的是五个小瓜首尾相连围成一圈的那种,更漂亮些。为什么送灶时不供好糖供麦芽糖呢?遵循古代习俗呀。在没有蔗糖的古代吃麦芽糖,后人也就墨守陈规跟着用糖瓜祭灶。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人们(特别是民妇)担心自己一年来做的错事被灶王爷报告给天老爷,除了苦苦求告外,还想法让他开不得口。看见糖瓜,计上心来,抹下一指头,糊在灶君像嘴上,这下您想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吧?这说法家喻户晓。
  潍县这文化小城,仿古风气甚浓。古代国君、诸侯祭祀,宰杀牛羊作贡品,称为“牺牲”;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人,腊月二十三看见灶君显形了,便杀了自家的黄羊祭祀(鲁迅诗中提到黄羊典故),后人跟着学,杀不起羊就用竹子编个羊,用纸糊个羊当“牺牲”,我故乡是用竹子、秸秆扎架糊上纸做成一猪一羊,并列一起,就叫“猪羊”。潍县纸扎业裱糊业十分兴隆,小作坊多,能工巧匠多。腊月二十三,市集特别拥挤,人们只好将买来的猪羊高高举起,只要握住腿高举着走,就得劲也碰不坏。试想,在人流上方晃荡着许多对黑猪白羊,是多么奇特的景观。
  至于送给灶王的那一身纸衣裳,可不敢恭维。小摊上卖的,不是纸扎作坊的作品。从头到脚全黑色,衣裳太寒酸,偏襟衫子无水袖。然而与之配套的是插着细长翅的相爷帽和高筒朝靴,跟戏剧里曹操、包拯的一个样,真是不伦不类。把这样的衣物摆起来,灶王该是啥样?半米多高,头又宽又扁,小身子短胳膊短腿,靴子装到膝盖以上,这怪物多滑稽,怎能跟贴在墙上的灶王相比。
  辞灶仪式最精彩的一幕在香烬撤供之后。这时厨房门外可热闹了,外边的一些孩子也来看“发纸码”。这时才把旧的灶君像揭下来,人们拱手念叨着就开始从柏树枝外围点起火来。火一起,一片光明,我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只见那灶君像、衣物、猪羊渐渐变成了呼呼的火苗,越来越高。在柏叶细小的啪啪声和幽微的香气里,一明一灭的纸片混着无数小红星星向漆黑的夜空飞升。“看呀,灶王爷赶着猪羊往上走呢!”人们乱喊着。我不出声,凝视着太空,直到什么都消失。
  这一幕,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郭用铮撰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