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蕴深厚的潍坊文化 |
——写在《人文潍坊》第一辑出版之际 |
|
来永生 一 《辞海》对于“人文”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字面上理解,《人文潍坊》一书描绘的就是潍坊的各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文化建设包含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而精神文明建设,或者说人文精神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却常常被忽略。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价值;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潍坊文化底蕴丰厚。它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南依泰沂山脉,北濒莱州湾,东与青岛烟台相连,西与东营和淄博为邻,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和木版年画的产地与集散地。潍坊历史上曾以“二百只红炉、三百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清朝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蔬菜博览会等节会的举办更让海内外有识之士了解了潍坊,走近了潍坊,喜欢上了潍坊。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曾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一笔。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夷维(今高密)人晏婴,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政绩卓著。他出使楚国的故事为后人广为传颂。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精通鸟语的公冶长曾在安丘的城顶山读书,至今该处还有碑文为记。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是昌乐人,另一“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在寿光一带任过北海相,他曾“制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在郡六年,政绩赫然”,世称“孔北海”。北魏益都(今属寿光市西南)人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对后世的农业生产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与夫人李清照多年寓居青州,他们的诗词创作以及著述《金石录》,名冠一时。北宋诸城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年汴梁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明代散曲家冯惟敏是咱们临朐人,著《冯海浮集》、《海浮山堂词稿》等,其所写散曲,风格爽朗,题材广泛。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墉也是潍坊人。清道光年间潍坊的陈官俊,任过工部、礼部、吏部尚书,“入直上书房”,有多种著述留于后世。其子陈介祺,是我国著名金石学家,著有《十钟山房印举》等专著30多部。他对潍坊的嵌银、仿古铜等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朝末年,潍坊一条巷子出了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原籍他乡,曾在潍坊为官做事的历史名人也有许多,如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北宋宰相寇准等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任职密州(现诸城),写下了《超然台记》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00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清乾隆年间,郑板桥曾任过七年的潍县县令,他的诗书画并称“三绝”。“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为政清廉,体恤民众疾苦,深受潍坊人爱戴。 现代和当代,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处处闪耀着潍坊人的身影。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如延安明星王大化,如文学家王统照、臧克家等。 古往今来,潍坊人民用他们的生命、鲜血,用他们的勤劳、智慧,构建了这片土地上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马克思曾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潍坊“襟连海岱,道承齐鲁”。研究记录潍坊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究潍坊文化名人的人格与风格,记录历史、采撷民俗,是《人文潍坊》的一大使命,对今人和后人来说,《人文潍坊》的编辑出版,也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 《人文潍坊》的出版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孕育而生。同时,也是对潍坊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积极响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这是继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又一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人文潍坊》的出版可算做是波澜壮阔的时代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三 《人文潍坊》一书的主要内容来源于潍坊晚报的《人文潍坊》周刊,该周刊以记录潍坊历史,采撷潍坊民俗,研究潍坊文化为定位,自2011年7月1日在潍坊晚报上一经刊出,即引起了读者的好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因为大多数文章曾刊载于《潍坊晚报》这一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媒体,所以决定了这些文字必然有别于严谨刻板的学术研究著作,也有别于天马行空的文学创作。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遵守的原则。这些曾刊载在新闻纸上的文字,在真实的基础上通俗化,在研究的基础上大众化。这些文章的作者,有媒体的记者,有文化领域的专家,有专注于潍坊文化研究多年的文史爱好者,还有当年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还原潍坊的历史,记录潍坊的人文。 由于作者的写作角度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文化水平不一,这些文字有的严谨、有的活泼,有的古风古韵,有的紧随潮流,引入了最流行的网络语言。这正是这本书独具魅力的地方,所谓兼容并蓄,雅俗共赏,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正是此书的特色。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角度,给读者描出了一幅关于潍坊地区人文景观的风俗画。 《人文潍坊(第一辑)》全书共17章,每章一个独立的主题。内容涉及潍坊的历史、民俗、城建、传说、人物研究、史志等方方面面。 如《潍坊,1400年的城池》一章,记录了潍坊这座城市的起源以及1400年来的变迁。“潍坊”这座城市是什么时代出现的?最初的城市布局是怎么样的?当初城市的设计有什么用意?明朝末年,曾有“潍县石城可抵十万兵”的说法,那源于清军将领阿巴泰率兵强攻潍县城,潍县知县周亮工率全城军民死守城池的一场战役,那么,这座城池经历了怎么样的战火洗礼,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变迁?“潍坊”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古“潍县”怎么变成“潍坊”的?对于这些问题,这篇文章一一做了解答。 13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把风筝带到了欧洲,不知道他带去的是不是潍坊的风筝。清朝末年又有一拨“马可·波罗”们来到中国,来到潍坊,知名的有卫礼贤、狄考文等。他们将凑巧碰到的人和事记了下来。在《清末老外游潍坊》一章里,我们可以用这些“马可·波罗”们的眼光来看看那个时代的潍坊。 《四八烈士与潍坊地名》一章则记录了1948年的潍坊城。1948年,潍坊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四八”烈士,对国民党统治时期市区旧有街道名称进行易名,城内中正大街改为博古街,中山大街改为邓发街,西城至东城之朝阳桥改为若飞桥,东关大街改为叶挺街。 这是不同历史时期潍坊这个城市的剪影。 岁月沧桑。潍坊这片土地上,有慷慨悲歌的志士,有血染疆场的壮士,有胸怀强国之志的儒士,也不乏才华横溢的雅士。 《潍坊的月亮》一章曾刊载于中秋节前夕,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现代潍坊人中秋节蒸月、念月、供月、步月、问月的民俗,以及大文豪苏东坡在潍坊做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前后经过,无一不包。传说嫦娥奔月的地点在咱们潍坊的寒亭,在寒亭区当地有这样的传说,嫦娥曾跟随寒浞来到古寒国(今寒亭),寒浞在云台山上为嫦娥建了一座宫殿,名为广寒宫。每当月圆之夜,嫦娥就会在云雾缭绕的云台山上观月、占月。而潍坊的月亮到了文人墨客笔下也是不同凡响,苏东坡在诸城的超然台上赏月作诗,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传颂千年。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史上,潍坊是个出宰相、出名宰相的地方。据统计,潍坊至少出了51名宰相。比如春秋后期的晏子、西汉的公孙弘、十六国时期的王猛、北宋的王曾、元朝的王文统、清朝的刘统勋……都是彪炳千秋的人物。《潍坊的宰相》一章详细介绍了潍坊的宰相们。潍坊出宰相最多的地方首属历史上的“移民城市”青州。其次是高密、安丘、昌乐。潍坊的“宰相”,包括几个武将出身的,都很有学问。隋唐开始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之后,潍坊的“宰相”几乎全部是状元或进士出身,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仕途的。他们为国家的稳定繁荣和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后人敬仰怀念。 潍坊也是文学艺术的兴盛之地。潍坊籍的古代画家,史有其名的当在数十人。吴恬、李成、燕肃、张择端、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李雄、李远、李永、冯起震……灿若群星,影响深远。潍坊籍画家人数最多、成就最大的时代,是在五代宋朝时期。元明清以来,也代有可观者,官史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唐朝有与王维并列齐名的山水画家吴恬。五代宋朝有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师李成,中国“文人画”重要先驱的燕肃,因创作《清明上河图》而享有盛誉的张择端,山水画大家翟院深,花鸟画大师郭乾晖、郭乾祐兄弟,“画鬼神第一”的李雄等,在《潍坊籍古代画家》一章里都有详细的介绍。 到了近代与现代,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战争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在潍坊酝酿、发生。 1934年5月,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踏上了潍坊的土地。此行冯玉祥酝酿多日,对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冯玉祥心忧如焚,决定由泰安到胶东一带游历,以便在各方面做实地的观察,筹谋防卫国家及民族的大计划。对于这位“布衣将军”,潍坊人感受到了他的一腔热血,他的正直朴实。那段峥嵘岁月记录在《冯玉祥潍坊行》一章里。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潍坊建立了关押盟国侨民的集中营——乐道院集中营,这里最多时囚禁着2000多人,直到1945年8月17日集中营解放。《乐道院集中营》一章讲述了集中营内的侨民们的战火人生。 另外,《护国讨袁》、《红色特工》、《东七惨案》、《飞行往事》等章节则记录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潍坊大地上的重大事件,以及潍坊人民的英勇事迹。 《人文潍坊》不只关注历史,也关注当今和当下社会人物,《昌潍大地之子峻青》记录了作家峻青与潍坊的渊源,定居上海的已经九十岁的峻青老人看到报纸后激动不已,专门致电潍坊晚报感言:“昌潍大地之子是我今生所获得的最崇高的荣誉”。 …… 当然,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人文潍坊》的出版难免有仓促和不足之处,在此,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2年6月6日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