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鉴宝活动现场。 |
|
|
|
□本报记者 陈文文/图 上个周末,市博物馆会议室里外两重天:外面是焦急等待的前来鉴宝的市民,有人手提或抱着包,也有几人抬着大箱子或屏风,甚至还有人手里提着塑料袋或麻袋包,队伍很长,不少人耐不住心烦开始埋怨,也有人插队后又被赶出,大家都拿着号码卡翘首以待,望眼欲穿,只为了能进屋里与三位来自京城的资深鉴宝专家见上一面,看看自家的宝贝是真是假。 而会议室的动静小得多,三位来自故宫和首都博物馆、平均年龄72岁的研究员潘深亮、张宁、张淑芬正在仔细地观察市民们带来的藏品,他们分别就书画、瓷器、杂项鉴赏三方面为市民鉴宝。“现在收藏市场比较乱,假的很多,潍坊像其他城市一样,百姓带来的东西90%以上是假货,但其中也有不少好东西让我们眼前一亮。”瓷器鉴定专家张宁说。 “别光问价钱,多交流” 市区喜欢收藏家具的李先生和朋友抬来一个“大家伙”:一米多长的梳妆台。李先生说:“我想请教专家看看这是什么木头的,还有怎么保护它。”杂项鉴定专家张淑芬教授在鉴定是晚清家具后,又告诉李先生根据:“这些如意、双鱼铜件是晚清常用的饰样,台面上的大花样是竹子嵌的,木纹像是白檀木的。”张教授还告诉李先生很多木器保养的知识。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前来鉴宝的市民都像李先生这样真正地爱好古玩,记者发现很多市民最感兴趣的问题还是“值多少钱?”三位专家面对这样的问题统一回答:“我们这里不估价。”面对比较有收藏意义的东西,专家们一般建议“好好收着”,而对于仿品,专家们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拿放大镜指给他看,比如气泡、纹路、透光度什么的,有些人拿来了一堆一看就是玉粉合成的碗,我就赶紧说,千万别再买这些东西了。”张淑芬教授说。有市民拿来了看起来非常古旧的碑帖拓本,潘深亮老先生挨个给他指“毛病”:“你看这道挑笔的边,拓本哪能这么细?这是人拿毛笔做的,这些字你挨个摸,一点凹凸感都没有,说明就是印刷品。” 市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郭伟告诉记者,博物馆举办这次免费鉴宝公益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别光问价钱,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很难得,多与专家交流一下,增加鉴赏知识,提高鉴别能力。” “今天才知道原来是宝贝” 市民们带来的藏品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有的市民拿来瓷器,张口就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专家们看后的结果却是现代工艺品,也有许多市民藏品背后确实有着“传奇故事”。来自郊区的王女士拿来一件方形中空的玉器,家里的三代人都拿着当玩具哄孩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磕破了一个角,这次拿来想看看是什么,专家仔细看过说:“这应该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故宫博物院里有件很相像的。”现场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王女士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来自潍城区的谭阿姨拿来了一大册旧报纸的合订本,专家刚说:“我们不鉴定旧报纸”,然而谭阿姨掀起旧报纸,露出了夹订在里面的几张花鸟画,落款的“雪涛”二字让专家赶紧戴上了眼镜,鉴定结果是齐白石弟子、花鸟画大师王雪涛的五张真迹。这来自于谭阿姨的先生15年前的一次旧书收购,“当时卖旧书的让他把这几张画和一堆旧书旧报纸一起收了,算便宜点,一共300块钱,爱收旧书的老头子心想管它真假,反正不贵,今天一看捡着宝了。”谭阿姨笑着说。 让工作人员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孙女士带来的家传瓷器,孙女士本来想让专家看看母亲传下来的一个瓷盘,结果是近现代的普通品。而另外一对家里盛杂物的旧罐子让专家们爱不释手,张宁教授看完说:“这是康熙仿明制的黄釉罐,真货,可得收好了。”这让孙女士吃惊不小,见她用旧报纸包裹,专家与现场工作人员赶紧教她把罐与盖分开包,怕弄坏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鉴定前她的小孩在旁边哭闹,她提着包追孩子,差点就打破了,现在知道是宝贝后可不敢跑了。” “捡漏儿之心不可有” 除了现场鉴定,三位专家都带来了自己擅长的专项讲座,每场讲座座无虚席,在张宁教授眼中看来,“潍坊朋友收藏的水平不低,而且大家整体水平不错,基本素养都挺高。”三位专家在传授鉴定知识的同时,也非常看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张淑芬教授看到有年轻市民收藏的古籍和旧文献时非常高兴,“很多青年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多收藏、记住这些东西,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 郭伟为我市收藏爱好者们总结了专家讲座中常提的建议:一是多看博物馆的真品,“不看真不知假”;二是多看书,多研究。“看书也要有选择,要看有影响力的、博物馆研究员(即教授)级别专家的书”。最重要的是收藏要理智,入行需要谨慎,“别光想着捡漏儿,拾便宜。”郭伟提醒,收藏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要妄想靠藏品一夜暴富,在收藏过程中要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不要单纯为了保值升值而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