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鉴宝: 想说爱你不容易
网络流行语:益疏不宜堵
我市将举办“读书朗诵大赛”
好莱坞电影原声音乐会登陆潍坊
2014年03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流行语:益疏不宜堵



  ◎陈文

  近日,河南省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4月1日起,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网络上常用的“喜大普奔”、“坑爹”、“酱紫”等流行语将与机关公文、学生教科书“绝缘”。
  网络语言形形色色,更新快速,如果连续几天不上网,就会发现很多不明其意的“新词”出现,有时刚刚学会了用了一新词,一开口,别人就会笑话你已经“OUT”了,网络用语形象、简洁、接地气,传播广,符合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特征,网络语言鲜活的背后,就是意义的浅薄,因为网络语言大多是事件表象的归纳,没有深入的挖掘思考,学生和年青人们的接受能力很强,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经常是一种跟风追流行的形式,容易混淆主题,看问题的思想性也大打折扣。但如果因此把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将其当作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大敌”,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语言的传承是有分工的,语言专家负责记录和研究语言规律,政府应该负责保护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和地方语言,并为语言专家们的研究提供资助,而老百姓们才是传承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感情,诠释着自己民族的历史语言符号。如果这三者无视自己的分工,过分越界干预和代替别人的职责,效果可能并不如意。政府和专家们应该意识到,让十三亿中国人都用一种语言风格交流不可能,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的前身也是从市井百姓口口相传的白话文中演化而来,《人民日报》都使用“给力”了,大浪淘沙下的网络语言怎么不能登大雅之堂呢?
  对待网络语言,就像曾经流行一阵的“杜甫很忙”,口语网络用语和戏说的经典,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不断地吐故纳新,能体现出时代的进步和特征,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显著民族性的语言符号一定会沉淀在文化长河中。与其将网络语言剔除课本与公文,还不如将重心放在课本改革和整顿文风上,让学生接触更富有时代感和文化意义的精品。单凭一纸公文将其剔除,既不明智也不现实,还可能有偷懒不作为之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