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 生 长期受城乡“两元制”影响,经济发达的城镇,吸引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而经济偏弱的农村,因投入有限,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农村学生流失。为解决好这一有违教育公平的问题,寒亭区大胆探索,在不改变学校主体性质的情况下,拆除学校之间的“围墙”,以“分校模式”组建城乡学校新型共同体:教育资源好的城区学校担纲总校角色,教育资源弱的农村学校为分校,由总校向分校输送优质资源,并接手管理工作,最终实现两校的“资源共用、教学同质”,打造了一个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优质样本。 北张氏小学就是试点之一,在“总校”寒亭区实验小学的帮助下,他们的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把过去流失的生源又吸引了回来。2011年,北张氏小学一年级招生人数只有7人,2012年招生34人,2013年招生人数增长到58人。对北张氏小学周边的农村群众来说,如今,送孩子到城里上学已不再是第一选择。 范保玲是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1984年师范毕业后进入北张氏小学。对寒亭实验小学与北张氏小学的“分校建设”,她感触很深。“现在每个班都配置了‘班班通’,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儿歌的视频,每次上课,我都是通过投影仪播放儿歌,然后教学生认字、书写。”范保玲说,“背诵、记录什么的都不用了,儿歌一放,看着字幕,学生们两三遍就学会了。” 2012年,寒亭区实验小学与北张氏小学结成共同体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后,他们先后投入20万元为北张氏小学配备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教学仪器,建设了专门的音乐、舞蹈、美术、电脑教室,以及化学实验室和图书室等。“班班通”也是在那时配置的。 为了实现北张氏小学与他们的资源共享、教学同质,实验小学下了苦功夫。“就像建设了一所新学校,除硬件投资外,我们选派了一名副校长带领六名市级教学能手入驻,全面接手管理及教学工作,按照实小的标准重新打造。原校的校长及部分教师则交流到实小,进行观摩学习和教学。”寒亭区实验小学校长杜纪涛说。 经过两年的努力,双方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两校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教学科研的标准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到实验小学观摩学习的北张氏小学教师也完成了现代化教学仪器及新教学模式的培训,实现了教学水平新提高。2012年底,北张氏小学顺利通过了潍坊市标准化学校达标验收。 “自始至终,学校共同体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开元街道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 现主持北张氏小学管理工作的实验小学副校长刘枫华告诉记者,2013年,他们有4名学生在寒亭区“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奖;有2名被评为区三好学生。因当年招生人数太多,北张氏小学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同年级出现了两个班,第一次有了“一年级二班”这块标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寒亭区打造的“新型学校共同体”,无疑是其中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寒亭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王松杰告诉记者,他们2012年开始试点只有两对学校,今年计划扩充到八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完善,争取实现全覆盖。”王松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