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风筝会特刊
 
标题导航
春走井塘
母亲的长发
母亲的回忆
幸福人生的钥匙
画一座城为你开放
风筝的眷恋
湿地组诗
诗三首
读丰子恺《梵高生活》
带着梦想起航
2014年05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走井塘



  ◎曹学芹

  出古城青州西南15公里,踏上绵延崎岖的山路,行不远便进入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玲珑山景区。玲珑山下,有一处古朴幽寂、尘封了500多年的古村落遗址——井塘村。
  春暖花开时节,我们慕名去了那里。
  一井一塘,孕育了一座古老的村落
  走近古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狭长的玲珑山峪自然天成的潺潺溪流,溪流末端东侧有一口深达20余米的泉眼,泉水清澈可鉴,常年不涸,这便是古井了。在井的西侧,是由古井水满自溢形成的一汪清池,人们用方石围砌成塘。因有井有塘,“井塘村”便由此而得名。千百年来,这一井一塘始终是井塘人乃至周边十里八疃村民百姓的主要生活水源,她繁衍着这方生灵,记载着这方历史,涵养着这方文明……
  驻足古井一侧,我们看到,由于常年累月不间断地放绳取水,厚重的井口石上,密布着井绳磨出的道道痕迹,最深的达七八厘米。据说,这块井口石是历史上磨损更换后的第三块,由此可见古井历史之久远和人们对古井的依赖程度。古井西侧的溪流之上,有一座天成地造般厚重朴拙的单孔石桥,叫“仪凤桥”,桥墩、桥面、桥栏全部用石头做成,历经500多个春秋的风雨剥蚀,依然坚固如初。立于桥面举目西眺,但见在绿树掩映的诺大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布满了残垣断壁的庭院、缺檐少顶的石屋和蜿蜒纵横的山坡石路——这便是古井塘的村落遗址了。据史料记载,井塘村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这里曾聚居过上千户人家,现存遗址仍有200多处。那么,在这样一个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深山沟里,为什么能聚居过如此之多的井塘人家,且又有着如此之悠久的传承历史呢?到过井塘的人不免顿生疑窦。
  一段如梦的传说,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这方人群
  井塘村自有居民以来,历经500余年,逐渐聚居了吴氏、张氏和孙氏三姓家族,他们自明代由各地迁居至此,其中最先入住的是吴氏家族。相传青州府第三代衡王朱载圭育有三女,大公主嫁于京城一大户人家,但过门不足三年,丈夫便驾鹤西去。二公主也嫁一官宦子弟,丈夫同样久病缠身,功名不就。三公主反悟两位姐姐的不幸遭遇,不屑名门贵胄,暗定选婿标准:健康、有力气、能干活。遂借故泰山老母托梦,令其抛绣球选驸马。在选婿现场,公主相中一位身体强壮进城卖柴的小伙子,遂将彩球抛之于他,成就了这份姻缘。这位小伙便是井塘村吴氏后生吴勇。现存的“仪宾府”、“仪凤桥”、“夫妻槐”,在风雨飘摇的过往岁月里,始终印记和传颂着王府闺秀夫妻恩爱的美好传说。据传,当时作为公主的嫁妆,衡王拨出银两历经数年,在井塘村大兴土木:修了一条自城门直达井塘长达30多里的石板路,在村中建有32座楼房、72所瓦舍,花园、马厩、粮仓一应俱全,石桥、石路、石墙顺山势而就。如今,历经500多个春秋风雨,大部分建筑已经塌落,但透过纵横交错、段段残存的石板路、石块墙,几百处房连户屋连屋的院落遗址和散落的石狮、石马、石碑、石坊,可以想象,当时的建筑规模和建筑风格是多么的独到气派。试想,井塘村有了这依山傍水的清幽环境,有了这王府闺秀的如梦传说,人们慕名而聚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井塘村依山而建,居民院落房屋因势而造,有的墙体沿山坡用石块堆砌而成,高的达六七米之多,有的墙体本身就是自然的山体巨岩,挺拔突兀,远远望去就像直接从山体长成,尤为古朴壮观。我们走进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院落,这是一个山东传统的四合院宅居,正房前面是院子,东西厢房各为两间,南屋三间,正房右侧和西厢房南侧分别是禽圈和厕所,除了门窗房顶,整个墙体全为方石砌成。当地居民介绍,井塘从南到北依次是吴家、张家和孙家三个家族,但无论哪族哪家,虽然院落有大小,房屋有高低,但建筑模式都一样,鲜有例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井塘人生活习俗和生存理念的高度协调统一。 
  漫步古村街巷,随处可见的是古松、古柏、古槐、古皂角……它们或立于房前屋后,或长于山坡石崖,有的根系相连、虬枝缠绕,虽经千百年风雨,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棵棵历经沧桑的古树与一代代纯厚真诚的井塘人和谐共存,生生相息,它们是先民开拓基业的丰碑,也是过往民间的历史见证。
  “井塘生日”诠释着历久不衰的井塘精神和古朴风情
  村落有立村时间,有起始年代,但有村落生日的却实为鲜见,井塘就有着自己的生日,即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日。当地人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州西南乡土匪猖獗,井塘村民为防匪患,立团自卫,绕村修建了3里多路的围墙和13座炮楼,在围村要道设了4个大门,早开晚闭,夜晚有更夫巡村,白天有岗哨执勤。1930年4月20日夜,井塘村被土匪包围,村民们便自发带上武器齐聚围墙、炮楼反击护村。当台炮、土枪铁沙打完时,各家各户便纷纷搬出铁锅,砸碎装填充当子弹,直打的顽匪晕头转向,跪地求和。为庆祝胜利,这天井塘人把各自最好的酒菜饭食聚于街头,全村人共饮同食一整天。关于这场卫村圣战,有传诵至今的民谣为证:“打了井塘庄,胡子遭了殃,插了王老七,扁了窦宝章,下了王大告的枪”。(王老七、窦宝章、王大告皆为当时的顽匪兵痞)。为永久纪念这场卫村之战,村民共议将这天定为井塘生日。由井塘生日不难看出,祖祖辈辈的井塘人是多么的精诚团结、嫉恶向善、不吝私利、纯朴自信。
  几百年来,历朝历代的井塘人在这片土地上春耕秋收,繁衍生息,融汇了天南地北不同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风情:续谱拜堂,印记着族人的瓜瓞香火;庙宇香社,承继着神明的至诚信仰;婚丧嫁娶,延续着古老的传统礼仪;生活起居,袭沿着纯朴的村土风情;戏班鼓乐,传承着悠久的乡风遗韵…… 
  井塘人崇尚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民俗,同样,也向往和追求现代文明和新的生活方式。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井塘人陆续搬离了世居500多年的古村落,在山下开阔的过度地带建起了平房、楼宇,过上了现代人的新生活。现在的井塘村是一个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又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现代气息的鲁中山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