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母亲节过后,不知道母亲们到底开心了多少,反正很多商家无论是商场还是网店,都赚了个盆满钵满,对于精明的商家来说,自然不会放过任何潜在的商机,母亲节在他们眼里,与寻常节日并无二致。问题是,对于为人子女者来说,母亲节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质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感恩才是最大的卖点,铭记母亲的生养之恩,想想父母的现实之需,常回家看看,陪母亲坐坐,听听母亲的唠叨,或许就是最好的礼物。 在每个热闹的节日,总会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在2004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提案,建议以“中华第一贤母”孟母为形象代表;还有学者呼吁不能把美国母亲节视作世界的母亲节,以免最终被“西化”;今年跳出来唱“反调”的是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公开宣称“反对母亲节”,与网络上人们铺天盖地“秀孝”迎面而上,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孝道传承的民族,一方面没有必要在母亲情怀这样的事情中外求,另一方面,母亲节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问题,好像只要这一天请她吃顿饭,就算孝敬了,其他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必理她。 每年都有教授学者们跳出来指责节日或过节的人们,“不传统”、“太西化”、“作秀”等等,媒体们也喜欢炒热这种争议,事实上到底有多少人关心呢?每年学者们大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但是想过的人们依然照过不误。对一个普普通通的西方节日,大可不必这么“敌视”,在重视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抵制外来文化才是大国风度。另外,“秀孝顺”又有什么不好?如果古人当时有拍照手机,现在留给我们的典型肯定比“二十四孝”多了去了,再说,又有什么证据能说明那些在母亲节当天“秀孝顺”的人们平时不孝顺? 其实大家都懂得,孝顺不仅要“秀”、“说”,更重要的是“做”,母亲节、父亲节的意义是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更重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学者们大可不必在形式上大做文章,在要求子女们孝顺的同时,也应该站在更高更宽广的角度反思,我们的社会在孝道的鼓励上是不是有许多需要做的工作。年轻人不想和父母一起住,是个人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是不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有人批评年轻人不常回家看看,可是回家一趟的成本是多少、节假日够用吗、票好买吗?谁不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如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房子够不够大,各项社会保障怎么办?还有那些失独父母,谁能为他们“秀孝顺”? 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道壁垒,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传承、光大民族传统文化。不过,故意设立中华某某节,并不能凸显中华文化的大不同,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与其苦心孤诣地另设中华母亲节,倒不如丰富现有传统节日的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