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地挖潜求突破 集约节约保发展 |
——全省国土资源规划工作暨节地挖潜三项试点现场会侧记 |
|
□本报记者 赵欣波 通讯员 于 倩 5月8日至9日,全省国土资源规划工作暨节地挖潜三项试点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这是近几年来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的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现场会,国土资源部、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有关领导,省国土资源厅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省国土资源厅有关处室及事业单位负责同志,17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分管规划和增减挂钩工作的副局长、规划科科长参加了会议。 潍坊大地,一派生机。两天时间里,与会人员先后到安丘、昌乐、青州等地,看现场,入工地,进农村,通过边听、边看、边议,详细了解我市在推进节地挖潜三项试点工作上的经验做法,感受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发生的一段段华丽嬗变。 村民“上楼” 生活变了样 安丘市凌河镇拥翠园社区位于安丘市区西南7公里处,为原牟山前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安置区。社区总用地105亩,建设公寓楼24栋,住房376套,配套了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超市、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旧村搬迁后复垦出耕地380亩,户均增地1.18亩。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实惠,不仅增加了耕地,提高了收入,还住上了新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与会人员参观了拥翠园社区,这里清一色的多层楼房,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以及水、电、路、气、热、医、学、商等完善的配套设施,令参观者啧啧称奇:“没想到这样一个偏远的农村,率先就地实现了城镇化,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真是太幸福了!” 矿坑“酿就” 新希望 在安丘低丘缓坡齐鲁酒地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现场,翠绿壮观的青龙山,清波荡漾的美酒池,酒香四溢的地下酒窖……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矿坑遍地的荒山。 齐鲁酒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安丘市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区内西部的青龙山上,该项目计划投资6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投资29亿元,占地2115亩。项目对损毁山体进行了恢复治理,完成绿化面积600多亩,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步变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集酒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高端旅游文化产业园,实现了对青龙山区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的故事,不同的地点,如此神笔般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在我市的很多地点同步上演。在昌乐低丘缓坡寿阳山保健(医疗)养老综合项目区,挖掘机、推土机等重型装备正干得热火朝天,背景是大坑乱石,断崖残山的荒凉景象,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山丘的面貌。这个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利用矿坑废弃地整治修复的1500亩土地,打造国际化的“托老”综合社区。 荒山“长出” 工业集群 峱山,位于青州市西部邵庄镇,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长期的矿石开采让它遍体鳞伤、满目疮痍。近年来,青州市为整治废弃矿坑和未利用地,提供工业和三产用地,减少耕地占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始探索整治废弃矿坑、变废为宝,形成建设用地,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当地产业发展,得到了群众大力支持和拥护。区域内众多大型企业,将形成一个拥有99家企业的峱山经济发展区工业集群。 “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还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了过去当地人‘靠山吃山’的落后生活模式。大量剩余劳动力就近安置就业,实现了由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变,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当地城镇化建设进程。”与会人员评价道。 “潍坊经验 值得借鉴” 在整个现场参观,开会讨论交流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对潍坊试点工作的认可,对这些经验做法成果的肯定和赞叹。 “潍坊三项试点的成功范例,真正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农民利益,服务了新农村建设,保障了用地需求,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俭朴高度评价说。“潍坊市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使国家的好政策在实践中取得好成效、好效果,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潍坊的经验充分说明,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不是破坏,而是极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感慨道,“看了现场,更加坚定了我对试点工作的信心。”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潍坊的好经验、好做法,回去后根据会议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创新开展各自的试点工作,努力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