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时评
 
标题导航
欧盟的战略选择(上)
“事后”救灾不忘“事前”防灾
精彩语录 
正视职业乞丐的“鬼魅人生”
昆山惨剧让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对地方盲目举债应严厉追责
2014年08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昆山惨剧让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张志君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起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令国人震惊——8月2日上午7时35分,江苏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厂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截至4日,遇难人数已上升至75人,近200名伤者在接受救治。事故初步判断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遇到明火引发爆炸。按照相关规定,粉尘车间是严禁明火的。
  昆山工厂爆炸的调查结果终于大白天下,事故调查组确定,昆山爆炸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原因是粉尘浓度超标,遇到火源发生爆炸。单就粉尘爆炸问题而言,国家早就制定了《粉尘防爆安全规程》,2011年5月初,国家安监总局下发《进一步加强冶金等工商贸企业粉尘爆炸事故防范工作的通知》。2012年8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再次印发通知,在全国深入开展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问题就来了,从中央至地方,各种有关企业经营安全的制度、规定、法律法规“一箩筐”,为何还是挡不住悲剧的一再发生?原因也简单,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在事故发生后,有职工表示“上工之前,没人培训过安全知识,也没人说过粉尘会爆炸”;有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年,通知来了一箩筐,层层检查也是家常便饭,但来人了做做样子,过后还是老样子,没见企业真正有什么行动”……
  安全生产中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单就昆山粉尘爆炸事件来说,如果车间的人员密度没有那么高,如果员工进行了相关的安全培训,如果在出事车间之前发生过事故时就严肃对待,那么这次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更讽刺的是,就在今年7月初,江苏省安监局相关负责人也曾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听取当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体制、机制及机构能力建设情况汇报,并检查了部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检查结果自然是平安大吉。在这个安全生产检查余音未消之时,这场大爆炸敲响的安全警钟更加振聋发聩。安全生产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是一纸空文?政府的安全监管是不是只走个过场?安全监管有没有落到实处?
  每每提及安全生产,监管亦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安全生产领域,监管无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安全生产检查为例,其本身是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常规手段。近年来的各种安全生产大检查确实发现了许多隐患,杜绝了大量事故。但问题仍然不少,最突出的现象是提前发通知、打招呼,监管来时啥设备都有,该通风通风、该除尘除尘;接下来的现场检查走马观花、轻描淡写,现场交流自然是报喜不报忧。由此企业和监管之间有不能说的默契——你要业绩,我要政绩。企业演戏、监管心知肚明,反馈检查结果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此检查必然掩盖隐患,最终酿成安全生产事故。
  昆山的惨剧触目惊心,对很多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这场爆炸带给他们的是肉体和精神双重的伤痛。“安全”二字,其实包含了人的生命、家庭的安宁幸福等很多具体而丰富的内容。面对这一次次血的教训,一次次在惨剧过后哀悼生命,指责企业、质疑监管,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有这些而没有其他作为的话,相信过不了几天,待一切“风平浪静”后,类似悲剧又会蠢蠢欲动。所以企业要永远把生命放在利润之上,政府要永远把人民放在GDP之上。只有企业的价值观念上实现根本转变,打心底里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才有成为现实的基础;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使命,心存敬畏,规章制度、法律条文才不会是一纸空文,安全生产才有了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