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生态就是生产力
提升技能素养 自理自立自强
柳山镇完善服务体系缩短惠民距离
杜昌文刘曙光崔建平胡岗王献玲参加收听收看
我市部署加强市区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
我市召开保税区电子商务工作推进会议
寿光补贴五千万关停所有鱼粉加工厂
2014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就是生产力



    ——王坟镇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上)
  编者按 青州市王坟镇作为青州山区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始终坚持看住山、多栽树,30年矢志不移,“功成不必在我”,一届接着一届干,护绿、造绿、守绿的原则和决心从未改变,实现了“绿色接力棒”届届相传,实现了建设生态利用生态的良性循环。日前,记者深入王坟,对这个镇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地调查与思考。从今日开始,本报将陆续刊发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尹莉莉
  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和指针。如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30多年,十二任党委书记,秉持一个朴实的信念:“看住山、多栽树”,自觉建立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在一方水土上生动实践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
  今天,有机农业、果品加工、旅游业已成为王坟最能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大山的一头连着青山和绿水,一头连着产业链大市场,多赢共生的产业生态在大山深处蓬勃生长。
  大山深处大门洞开,每一处山山水水,每一个村村落落,都化入风景,整个镇域成为不收门票的大型旅游度假区。
  三十年变幻,绵绵青山作证。小城镇样板,盈盈绿水笑答。这就是青州市王坟镇。
  王坟生态建设的绿色传奇,证实着这样一个案例:小城镇,完全可以有大作为,可以有自己的顶层设计,破解人与地、产业与生态、城与乡之间的矛盾。
  王坟生态建设带来的绿色红利,验证着这样一个道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保护激发内生动力
  全境森林覆盖率达61%,地面林草覆盖率达92%,境内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极高,水质甘纯,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王坟镇最靓名片和最大资源。
  王坟的青山绿水不是天生的。位于青州市西南部的王坟镇,人均“一亩田三亩山”,属典型的丘陵地形,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纯山区乡镇。在老人的记忆里,这里曾经是光秃秃的荒山,裸岩刺得老百姓的心里冰凉。
  灵山秀水的自然生态的背后,是一段段美丽动人的生态建设佳话。自上世纪80年代,王坟镇开始搞以植树、修路、砌水平阶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探索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梯田环绕”的立体生态模式。特别近5年来采取专业队伍招标造林为主,承包大户和群众自发植树为辅的方式,大面积植树造林,每年植树都在1万亩、200万株以上。同时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开发模式,全年治山、整地、育林的小流域治理工程不间断,先后成功治理了八喜谷、逄山、围子山、党家庄、苏峪等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平方公里。
  清新的空气就是人气财气。王坟的生态环境折服了来自法国波尔多鲁尔庄园的著名酿酒师乔尔·理查德,他没想到在一个中国小镇,找到了与鲁尔庄园有着相同生态环境的地方。原来,在黑虎山水库以西、逄山以东、九顶莲花山以南、石沟河以北方圆2700亩的区域,河流淤积形成富含微量矿物质的砾质砂石土壤,最适宜酿酒葡萄的生长,且日照充足,通气性好,为葡萄成长提供了独有的谷地小气候。王坟镇的百纳城酒庄与法国鲁尔庄园在此开始了计划投资3.6亿元的合作,规划了葡萄种植区2000余亩、采摘区200余亩、酒庄占地120亩。走过省道博临路,两侧的葡萄园已是一道风景,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霞多丽等优良酿酒葡萄长势良好。
  山好水好食品才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青州山楂”、“青州柿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今天,“将整个镇区打造为有机农业种植示范区”成为王坟的新目标。
  通过招商引资,王坟镇建设了有机农业十大基地:占地320亩的仰天农庄、总占地2000余亩的“一正”有机农牧基地、占地300亩的东胡有机农业示范园、占地600余亩的青龙山有机果蔬生产基地、万亩杜仲基地、1600亩的百纳城葡萄种植基地、8600亩的西股流域香椿种植基地、50亩的侯王草莓种植基地、360亩的东方益林有机农业示范园、1200亩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等,有机农业示范园“多点开花”、遍布镇区,有机产品涵盖蔬菜、小杂粮、畜牧等多个领域,有机产品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衡王贡”牌蔬菜、“燕子村”香椿等64个特色产品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中心认证,有机农业标准覆盖率达70%以上,初步形成了“村村有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
  王坟镇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注册了青州市王坟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品牌名称、注册商标图案,进一步扩大了王坟镇乃至青州市有机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利用有机农业基地的市场网络和品牌影响力,组织群众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令王坟人自豪的是,只要是王坟的农产品,根本不愁卖,而且价格坚挺。仰天农庄,年可生产有机农产品2000余吨,产品远销北京、青岛等城市。  
  今天,王坟人更加自觉地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更加主动地爱护“绿”、懂得“绿”、用好“绿”,一方面,他们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另一方面,实施示范基地、龙头项目、有机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四轮驱动”战略,向绿色要红利,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实现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生态模式赢得产业市场
  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就没有税收,就谈不上“金山银山”,也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王坟镇因地制宜,保护好生态,结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果实,由此延伸出了一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良性循环产业链条,既转化了当地的生态果林,又解决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还将市场建在了家门口。
  三十年辛勤经营,王坟镇植树造林总量连续多年位居青州市第一,已经建成核桃、蜜桃、柿子、山楂、香椿等经济林基地达到7.8万亩,人均1.5亩。
  丰富的林果资源为王坟镇的果品加工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王坟镇果品加工基地现已成为农业部第三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全镇拥有通过QS认证的果品加工企业130多家,年产山楂系列制品8万吨,其他干鲜果制品21万吨,年产值36亿元。
  果品产业链的完善,提高了王坟果品的产值。仅以山楂为例,一个日产1吨的山楂饼厂一年需要100万斤的山楂原料。今天不仅王坟的山楂贵贱不愁卖,还成为全国山楂制品的中心。占全国山楂制品市场份额的70%左右,占国际市场份额30%左右,王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山楂制品第一镇”。
  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不仅支撑起了小城镇,还带动农民增收。在王坟,劳动力不用去外地打工,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本地企业全部消化。当地村民获得满意的发展机会和收入。陈家泉村贾洪富的盛泉食品厂,每天生产山楂制品1.5吨,村里有50多人在此打工,工人平均工资3000元,六十岁的老太太一天也能挣三四十元,年轻的劳动力月收入五千元,外面的企业对他们已经没有了吸引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王坟镇借助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将“工业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提升”两大重点一肩挑,通过规范发展壮大王坟果品精深加工业,对现有果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提升,鼓励和引导各企业采用恒温冷库等新工艺新技术,促进果品加工企业增资扩产,膨胀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去年,与齐鲁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青州市山楂科技应用研究所,加快果品加工业整合提升力度。
生态旅游彰显乡村文化
  好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句话是对王坟最好的注解之一。通过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环境,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一个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生态王坟,吸引了八方眼球。这里是自驾游、近郊游、乡村游的首选之地,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80万人次。
  王坟镇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山东省旅游强乡镇、潍坊市十佳魅力城镇等荣誉称号。
  王坟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大小山峰200多座,河流12条,拥有“三山两水一墓一寨一古”。“仰天高挂秋月圆”、“逄公影像万古传”、“水浒第一寨”……这里,山山水水有传说,古墓古寨留掌故。近年来的生态建设又让王坟镇成为一幅四季色彩鲜明的中国水彩画,春夏秋三季有花、有果,冬天则是冰挂如笋,雪景错落有致,呈现出山区的独特韵味。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生态建设带来的后发优势,成为王坟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独特环境和资源优势。
  依托九龙峪、清风寨、百纳城葡萄庄园等生态旅游大项目带动,王坟镇规划建设了以镇区东部为中心的生态休闲产业聚集带、以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森林生态旅游带、以农家乐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带,将整个镇域打造成为不收门票的大型旅游度假区。
  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器。王坟生态旅游服务的发展得益于生态建设,造福了一方百姓。全镇已兴办“农家乐”52处,侯王山庄接待处和文里餐饮接待处已成为整建制农家乐。十大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园推出了有机蔬菜、小杂粮等64个旅游农产品,让游客来玩得好、吃得好,还有得带。
  以侯王村为中心探索“家庭农场”等新型旅游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让村集体、农户都能得到收益。2013年,侯王村成立旅游合作社后,当年就成立了10家“农家乐”。原来各行其是的小散户有了“章程”,菜价多少、怎么洗盘子、床铺价格等,都有明确规定。村民冯锋家没入社前一年挣10万元,加入合作社后一年能挣到20万元。
  在旅游产业中注入文化的血脉,是王坟生态文化旅游的鲜明特色。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把乡土文化、旅游资源、有机农产品捆绑在一起,先后举办了孝文化艺术节、香椿采摘节、中国蜜蜂节,唤起了农民办会参会的积极性。
  每两年举办一届孝文化艺术节,使孝文化成为独特的旅游卖点。《魅力王坟》、《大山孝子》……彰显着王坟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特点。突出文化元素支撑,做大孝德文化品牌,提升了王坟旅游品位。青州(王坟)第二届孝文化艺术节还被特别授予“中国最具影响力乡村旅游节庆奖”。
  道路修建串连起了以镇区为中心的王坟旅游大格局:东部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带,中部森林生态观光旅游带,西部现代农业产业观光旅游带,促进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基础服务支撑能力增强,镇村道路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安全饮水工程覆盖率达100%,推进乡村绿化,使王坟生态文化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不断提升。
  胡林古,坐落在海拔七八百米的山中,地处山谷尽头,是最为原始、古风尚存的村落之一,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超过全村人口的10%。前些年,因为道路不通,外人鲜至。近年来,环山公路延伸到村里,村里整合了司马懿观星台、石牛屋、日观峰、益都县政府旧址等景点,整修了停车场,开通了旅游线路,旅游车直接通到这个深山古村。
  品尝到生态旅游发展甜头的王坟镇,深入探索小城镇旅游建设,着力打造王坟旅游发展升级版,与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特色产业和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让“生态王坟”走出了青州,走出了潍坊。
  王坟生态文明建设是青州市“绿色GDP”和生态优先发展的缩影。他们真正把生态和文化作为最宝贵的遗产和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走出一条充满活力、凸显优势、彰显特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起跑决定后程,王坟的生态文明建设,赢在起跑,征程坚定,绿色红利,滚滚而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王坟的生态基础、环境质量、产业链条成为拉动小城镇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互动双赢,后程将更精彩,城镇更具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