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画必须依赖中国传统文化做基础。 一个优秀国画大家必定首先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如果没有好的文化修为做底子,就画不出好的中国画,这是中国画自身规律使然。比如,意境、境界、品位、格调、文气、修养等等,都是鉴赏中国画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这些无不是建筑在画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方能呈现。否则,技法等于零。 然而,在中国画界一片繁荣喧嚣的背后,“文”“画”分家、画家贫血、中国画写意精神缺失等现象还比较普遍。且少数画家没有文化修养,名利当头,亵渎职业道德,忽悠大众。 画家缺失文化修养,必然导致精神颓废,“文”“画”分家必然成为俗人。 可喜的是,业界内并不缺少胸有大师情怀的德艺双馨的书画家。本期的主人公唐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精湛笔墨造诣和大师情怀的优秀画家。 <□本报记者 夏德娟 唐建,1965年生于山东诸城,民盟盟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展演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书画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是一位在艺术创作与理论方面都颇有建树的中国当代青年画家。 他注重一边从古今中外艺术传统中学习优秀的品质,为我所用,一边坚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他认为:“如果我们像徐悲鸿先生所讲的那样,‘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入’,能够从中国古代儒、道、释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必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时代的中国画来。”这是他最为执著追求的艺术理念。再比如在他的《我看八大》的文章中,他提出,“我们从崇拜中学习伟大的精神,在其中构筑自我风格的大厦。一句话,我们在对大师的崇拜中接近大师。”由此可见,他对传统的艺术态度:“有承有破”、“法自我立”。 处在中西文化大融合时代,唐建对西方现代绘画并不陌生,在创作中时有借鉴,但他始终坚持“洋为中用”、“洋为我用”的原则,较好地把握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从唐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创作既遵循文人画的路径,坚持笔墨传统,又融合西画造型,吸收素描技巧。他在中外艺术传统氛围内熏陶受益,但又不愿简单地承继中西画的艺术传统,而立志有所突破、创新。他认为,只能通过对既有模式重新加以提炼与组合,并在此过程中大胆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进行新的创造,中国画才能在新时代有所作为。显然,唐建的艺术观念有突破性,不过他的这种突破性是建立在对传统尊崇、热爱和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要把新旧传统向前推进的、带有建设性的突破。在他的画作面前,我们为他准确、生动地把握对象的形、神,为他挥洒自如地运用线、墨、彩,为他塑造的鲜活人物形象而心生赞叹。唐建笔下的物象具体、丰满而生动,意境沉静而淡远,中国画写意手法反映现实的写实能力,在他这里得以鲜明的彰显。 从唐建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走的是传统中国画的路子,其中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对他影响较大。特别是梁楷的酣畅淋漓、徐渭的奔放洒脱、八大的空灵简约、吴昌硕的苍劲古拙、齐白石的质朴情趣,都深深地影响了他,他努力把传统精粹的元素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人物画,他都非常注重对艺术精神本质的表现,其作品的意味为观众艺术欣赏拓展了空间。与此同时,他又特别强调绘画作品的形式感,善于把握作品的整体气势。他的画写意而重法度,勾皴颇存古雅,染墨淡出己意,赋色多见灵机。无论花鸟、山水、人物,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脱俗见雅,形神兼备。唐建在写意与写实的融合中,在笔力与墨韵、线与皴的创造中,在语言手段的虚实变化中,施展自己的才智,他的画有耐人审视的品格,也有亲和生动的趣味,并洋溢时代的清新气息。唐建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他所追求的“承继传统”的同时进行“突破创新”的艺术观念。可以说,正是丰富的艺术实践带动了他对艺术理论不断深入地思考与研究,同时,不断深化的思考又提升了他的艺术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深化、互为滋养,是唐建艺术理论探索和创新的鲜明特点。 引用唐建的话说,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必然是一个修养全面的画家。根深才能叶茂,水活才能泉清。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品、超人的才华、健康的世界观,要善于从各门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