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最近“冰桶挑战”被炒到顶点后果然开始降温,娱乐圈和商业大佬们用尽浑身解数争夺眼球后,一直波澜不惊的文化圈终于开始行动了,那就是迎战已经开始在全球流行的“冰书挑战”!这可是最近社交网络上大火的新词,它与“冰桶挑战”不同的是:被挑战的人不要求捐款,但要迅速列出影响自己最大的10本书,然后挑战10人,被挑战的人回答后再挑战10人,并且告知原挑战者。 与热热闹闹的“冰桶挑战”相比,“冰书挑战”更像是一道文化景观,没有牵扯金钱,没有刺激的画面,因此,“冰书挑战”被网络段子手戏称,“冰书挑战”是“穷酸版”的“冰桶挑战”。对于很多网友来说,也是很好的公众活动参与机会,不用承受一桶冰水浇头,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也是不错的体验。但是真正列起单子来,就能感到其中的难度:哪些书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列出来会不会显得不够“高大上”?漫画书肯定拿不出手,鲁迅的集子还没有完整看完一本,《西游记》还算有分量,虽然没读完原著,看过电视剧也算数吧…… 这样看来,“冰书”挑战实际上比“冰桶挑战”更有些难度,因为这种传递式的“挑战”是一种公众行为,冰桶只需要一桶水浇头了事,最多只能暴露出身材上的缺陷,但是“冰书”的书单一列,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就让人一览无疑。 “冰桶挑战”之所以深受欢迎并在全球风行,就是因为它的“零门槛”,而“冰书”要求列出十本有意义的书籍则让普通老百姓犯了难,学者们可能不假思索地列出一串串我们连名字都读不顺的名著经典,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和大妈们可能只能列出课本和菜谱了。所以看来“冰书”的发展走向,怕其只能是文化人之间的小众娱乐了。 阅读是一件很个人化或私密的行为,有人爱读“知音体”,有人喜欢“心灵鸡汤”,也有人偏爱破案推理,天马行空。影响某人最大的书,平心而论未必具有推介的价值。与传递慈善的“冰桶挑战”相比,“冰书挑战”很难达到“引发全民读书热情”的美好预期。有媒体报道学者止庵拒绝参加“冰书挑战”,他是一位经常在微博上写书评荐书的学者,当在被点名列书单的时候,他却拒绝了,因为在他看来,在读书的过程中,影响自己最大的10本书永远都在变化。所以与其列一些太过专业的书单,不如请各行各业的名家们介绍一些“属于专业领域”但“外行人也该读一读”的书,以及这本书如何影响到其人生的经过,如此荐书或许比“冰书挑战”更实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