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兔王”的坎坷致富路 |
——记自强不息的创业成功人士张行 |
|
16岁本是上学的年龄,腿脚不灵便的他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卖馒头,养獭兔,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六年过去,22岁的他不仅成了当地的“兔王”,还免费传授技术,带动他人脱贫致富。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闻名乡邻的成功人士——安丘市新安街道于家营子社区肉獭兔繁育基地负责人张行。 16岁辍学 直面生活 “年少轻狂不自量,独自打拼不知难。持之以恒不放弃,有朝一日曙光现。”这是张行创作出来激励自己的诗句。据了解,生活中的张行多才多艺,爱好文学。他的身边总是有一个小小的诗集本,上面记录了满满的诗文。但由于家里经济困难,16岁那年,他不得不离开了校园。在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他独自推着小车到街上卖馒头。 张行告诉记者,就业难,残疾人就业更难。张行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自己先天性脑瘫导致的腿脚不便而吃“闭门羹”。卖馒头只是糊口的营生,他不甘心这样下去,处处留心适合自己的谋生门路。 一个偶然机会,他得知了养獭兔赚钱快的致富信息,于是咬了咬牙,拿出自己积攒的钱买下了几十只獭兔,开始了他的养兔生涯。 追梦之路 满地荆棘 追逐梦想的道路总是坎坷而艰辛的,张行告诉记者,在最开始的三年里,他不仅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还一直赔钱。 2009年6月份张行花了1200元首次引进10只伊拉肉兔的种兔,本想通过出售兔苗赚上一笔,但第一批繁殖出的两三百只小兔全部因病死亡。但张行并没有灰心,他利用父母贷来的2万元新建了一个养殖场。张行告诉记者,创业初期非常艰难,因为兔子往往是半夜下崽,冬天太冷,兔子很容易被冻死,有时候他一晚上要起床十几次,守在兔笼前。“那年我整整轻了42斤,模样完全改变了。”张行拿着自己从前的照片对记者说。 更要命的是,2010年夏秋时节,兔子价格骤然下降,他连成本都没有捞回来。张行对记者说,那时候看不到一丝生活的希望。“整个安丘养兔子的当时都没有几个了。”张行感慨道。 残联鼓励 东山再起 “残联都没放弃我,我怎么能放弃我自己。”张行告诉记者。走投无路的他打算低价转手养殖场,但是残联的工作人员先后两次送来的两万余元救助金,好像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张行“起死回生”。张行告诉记者,他在残联的帮助下,接手了关王镇一名獭兔养殖户手中的64只獭兔,重新开始了拼搏。 这一次,他不仅改造了养殖设施,仔细总结经验,还专门向河北獭兔联合会的专家请教养殖技术,渐渐摸出了“门道”。在他的精心饲养管理下,在2010年冬季养殖场的兔子数量达到两千多只。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这年冬天,獭兔的价格迅速上涨到每斤12元,张行一次赚了十几万元。 “这第一桶金来得太不容易了,要是没有残联的帮扶,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事业。” 张行感慨万分。 爱心接力 回报社会 近年来,市残联依托张行的肉獭兔繁育基地,举办了多期残疾人技能培训班,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从2011年开始,在张行帮助下,已有二十多家残疾、困难户走上獭兔养殖路,并且受助者都自觉参加了爱心接力。 张行说,目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身边的残疾人都和他一样,养殖獭兔走上致富路。2013年,张行被评为“山东省创业致富能手”。 张行表示明年打算将基地扩建,“近几年养殖基地养兔数量一直稳定在2000只左右,想扩大规模,希望上级能给予支持,社会上有能力的人也可进行投资,这样我们才能更有信心,把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坚持下去。”张行说。 记者刘名顺 通讯员张秀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