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夏德娟 陈文 2014年10月30日,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我们采访组一行专程驱车来到淄博,如约见到了我们潍坊走出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当代辞赋家王金铃先生。 王金铃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辞赋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舜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山东省翻译协会会长,淄博市作家协会主席。他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作家,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其创作和著述范围几乎涵盖有关文学的所有门类。除大量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外,在文史研究和辞赋写作等方面,亦颇有建树。几十年来正式出版的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理论专著、文史类作品等40余部1500万字。文学创作包括长篇小说、散文、戏剧、电影剧本、诗赋等;文学翻译涉及英、美、俄、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另外,还有个人的文论和译论等专著。文学著作主要有《虞舜大传》、《靖康之变》、《访欧散记》、《齐赋》、《奥运赋》、《糖都赋》、《航天赋》、《廉政赋》等。代表作百万言的《虞舜大传》,被文史界誉为“描写中华万年创世史”“填补史前文学空白”的“反映人类史前的第一奇书”。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面对王金铃曾经用双手与目光抚摸过的书籍,听着他在墨香中成长的经历,我们终于明白,他何以能爆发出同龄人少有的力量,并为我中华古典文化复苏与繁荣贡献一己之力。当荣誉与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时,他又为何选择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在现实中低调内敛,在学术上激流勇进。 立身有道 学有专长 在淄博市区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73岁的王金铃先生,他清瘦儒雅,精神矍铄。三间房里所有能见之处几乎全部是书,记者看到,陪伴并见证老先生一部部大作问世的老旧书架与书橱里,满是厚重的文史哲书籍与资料,他们被王老视为亲密的老伙计,并被珍宝般爱惜。 追溯王金铃先生传奇般的人生,还要从他的老家诸城说起。1941年王金铃生于诸城乡下,其父身为解放军团长牺牲在渡江战役中。贫困的生活不能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求,从幼小时他就对身边所有印有字的书本纸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升入初中没多久,他惊喜地发现学校图书馆有满满两屋子的藏书,爱书如痴的他把这里当成了他课余的宝藏,如饥似渴地读完一本又一本,没到毕业两屋子藏书就已经被他全部看完,成为轰动诸城的小能人。升入高中后,王金铃的文采开始显露,他14岁创作的吕剧《看闺女》就获得过地方剧本创作二等奖。后来阴差阳错,本想学新闻的他被山东师范学院外文系录取,大学生活和外文研究又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1963年王金铃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大学任教,后又调动到机关与企业,但是他对文学的爱好与钻研从未停息。当社会各种潮流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时,他埋首于群书之中,从不感叹生活的困窘,而是将其升华为奋斗的动力。至1997年,其译作已近30部、900多万字,作品涉及美、英、俄及非洲等国的古典名著、现代作品及理论。他所创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的学说——“忘界说”,被称为“翻译理论方面的百年突破”。 古今通读 中外兼修 王金铃除了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外,同时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文学翻译家。他翻译过美国著名作家欧文·华莱士的著作,当时在美国的欧文·华莱士被王金铃译作中渗透出的深厚的文学素养及文字感染力所折服,他通过多种渠道到处寻找王金铃,无奈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通讯还没有今天便捷,年事已高的华莱士先生终未能实现与王金铃相见的夙愿。华莱士生前郑重留下遗言,将他近三千万字的全部作品授予王金铃独家翻译权和专有出版权,此举轰动世界文坛。 接过华氏的委托,王金铃替华莱士完成一件未竟之业。1941年12月6日,华莱士写完揭露日本侵略本性和图谋的《日本的“我的奋斗”》一书的初稿,第二天便爆发了“珍珠港事件”,华莱士愤然从军,从此就撂下了这部书稿。王金铃在美国翻阅华莱士遗作时发现这部手稿,立即将其翻译、出版,报答老先生对其知遇之恩,也用一名美国记者的笔触,证实日本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此书的发表,被新华社和国内外媒体称为第二部《拉贝日记》,并获抗战六十周年重大表彰作品。2003年,美国《国际日报》因他著作丰厚,作品颇具文史价值且影响广泛,称其为“二十世纪世界五大畅销书之一华人作家”。 提起王金铃的代表作,《虞舜大传》是其不凡成就中的重要一项,王金铃花费20余年时间,进行孜孜不倦考古、考典学习,到众多舜迹所在地现场考察,并查阅大量的先秦资料及国内200余地的地方史志,他最终在积累了上千万字的珍贵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被文史界誉为“描写中华万年创业史”“反映人类史前的第一奇书”。该书用百万言的篇幅,通过百多个重大情节和千余个远古人物的描述,以四五千年前的尧舜时期为中心,涵括了上下近万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因为舜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文明的综合代表,是远古社会人类明德的集大成者。”这是王金铃作《虞舜大传》的主要原因,“为他作传不是空做,舜被记载的活动,有遗址有传说,所以我要求《虞舜大传》首先具备史学价值,同时我还要求这部小说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只有三者合一,作品才能传世。”王金铃说。 潜心作赋 厚积薄发 多年来,王金玲从故纸堆中探索艰深晦涩的文献,攻读诘屈聱牙的典籍,孜孜矻矻,终日不辍。他以历史学者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从虞舜文化中得到了灵感与启发,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为赋创造了雄伟的气魄与耐人寻味的意境,创作了一篇篇传世佳作。 近年来,他受多个部门和单位邀请所写的《儒赋》、《齐赋》、《航天赋》、《糖都赋》、《辛亥赋》、《国香赋》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8年的《奥运赋》被海内外学界和传媒誉为“奥运第一赋”和“北京人文奥运标志性作品”,中国科学院立项将全文作为铭文镌铸在“奥运纪念钟”上,并作为永久纪念物安放在北京奥运村,供世人观瞻和鸣祥典庆使用。除了载入史册的《奥运赋》外,他撰写的《廉政赋》已由新华出版社作为“全国廉政文化建设重点推介作品”出版发行。有专家评价:“王金铃先生作赋,笔落屋瓦皆动,语出气吞河岳。锤声煅彩,森秀四映,行文尤长重题巨史。”因他的赋作大都是关乎国政、国威、国史、国学、国是等历史或时政大事且影响广泛,故被人们誉为“国赋”大家。 家乡赤子 龙城传人 虽然王金铃多年来为国家大事写赋,但他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发展,特别是诸城正是舜的出生地及舜文化的发祥地,所以为家乡作赋一直是他的愿望。2013年秋,他完成了《龙城赋》,此赋以自然界亿万年时空与中华五千年创世文明为坐标,用文学的手法,活画了诸城市白垩纪时恐龙群集的盖世大观,以现代化石遗谷出土情况,描绘了舜帝的出生致使洪荒不夜的圣绩,以及诸城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龙名而获“龙城”之誉的由来。精括而形象地记述了诸城山灵水泽之地理形胜,历史贤能圣哲之辈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业俱兴的巨变等。一篇千言之赋,全方面立体式地对该市进行了百科性的展现。 近年来,他致力于舜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开发,他坚信舜的崇高品格和博大精深的舜文化,定会在发祥地诸城和众多舜迹所在地区乃至全国,得以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发扬和光大。 如今,王金铃依旧笔耕不辍,继承与吸收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与融合,梳理整合着典籍史料。在辞赋等传统文化形式被现代化巨流裹挟而去时,王金铃却如大石沉底,植根于自己的生命中,用其特有的艺术情感、语言根底和文化积累,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艺家园。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继续人生的钻研与思考,以文艺的方式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食粮。
|
|